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15年12月27日 
當在我父的家裏 (黃惠嫦牧師) 
聖誕後第1主日 
第52期 

一年終結將至,讓我們停下來想想,我的人生旅途正遊走在甚麼地方?
  每當假期我們或會安排旅遊,遊歷不同地方,除了消閒休息外,也可開拓視野,認識不同地方的文化美食。當旅程完結,便會歸家。無論家的成員多寡,每個人都有一個家。
  約瑟和馬利亞帶同少年耶穌按常規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當節期完成,他們在歸家路途中,竟是不知耶穌去了那裏,後來找到了他,在擔心之餘還被他反問「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作為父母親當刻聽了這話,心裏固然不太明白,但會否有不愉快之感呢?經文沒有詳細描述,或許他們把這話放在心裏,因他們知道這兒子的出生是與別不同的。
  今天我們又如何了解耶穌這番話?少年耶穌認定父家是為重要,因此他沒有跟隨回程的隊伍返鄉,卻留在聖殿裏學習聖道。「家」不單是指一個地方,也是關係的所在。耶穌所指的「父家」,狹義是指聖殿,廣義是指向天父的聖道和心意。我們藉認識聖道,與父建立密切的關係。當有進深的認識,這個「家」便有意思和內涵,也促進愛的互動關係——天父愛我,我愛天父。
  你願意選擇留在「父家」嗎?還是寧當浪子或遊子?「當在我父的家裏」,是耶穌的心意,並且他作了選擇的模範。我們作為主的門徒,豈不更要學習嗎!將我們的心重新繫於父家、重新認識父愛、重新建立與天父互動的關係、重新調整我們生命的優次、重新訂立未來的人生行程。


2015年12月20日 
聖誕頌歌 (李炳光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聖誕詩歌有誰不喜歡,但能唱出真義,表達愛意,動人心弦,則談何容易。
  第一首聖誕歌是在二千年前的伯利恆的曠野唱出,當年天使的歌聲安慰和感動了無數失望痛苦的群眾,但願今天仍帶給我們希望和信心:
1.不要懼怕(安慰的聲音)
2.大喜的信息(歡樂的佳音)
3.關乎萬民的(屬於所有人的)
4.為你們生了救主(拯救者的來臨)
5.包着布、臥在馬糟裏(窮人的福音)
6.那就是記號了(希望的記號)
7.至高榮耀歸上帝,地上平安屬世人(榮神益人的表現)
  這首聖誕歌的中心是主耶穌,因着他的誕生帶給人類平安的喜訊和對將來的盼望,但是,這首歌已唱了二千多年,人心仍是如此頑梗,平安仍是那麼遙遠,平安的歌聲,處處可聞,實際上人心仍盪亂不安。這使我聯想到1914年的聖誕節,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與協約國的軍隊在法國戰線的戰壕對峙,但在12月24日聖誕夜,在西方戰線沿線的交戰點,德軍士兵將點上蠟燭的樹放置在戰壕的胸牆上,並且唱起「平安夜,聖善夜……」來,協約國士兵也善意回應,雙方共同創造意外的和平,原本互相為敵的士兵,竟然握手,唱詩和交換禮物,這就是所謂「聖誕休戰」,發生在一百年前的今天,但今天人類仍生活在一個不安的世界,戰爭、兇殺、飢荒、地震、顛沛、流亡、生離、死別、恐佈仇恨……今天,這傳奇故事仍會發生嗎?
  最近,聽了一首賺人熱淚的短歌「To Believe信靠」,由一位年輕的歌手Jackie Evancho唱出,個人認為這是一首最能表達聖誕真義的詩歌:
  「每當我躺下睡覺前,我向主提個小要求,雖我有一切所需,但這次不為我自己,這世上有太多的人,連一塊棲身之地也沒有。
  讓爭鬥平息,讓你兒女們能平安,擦乾他們的眼淚。
  讓他們都相信,有一天,當飢餓和戰爭都遠離,絕望之中有希望,每隻麻雀祢都已數算過,祢當然垂聽他們哀求禱告,讓我們每天都能夠信靠,能同情他人的悲傷,叫我們不要忽視窮苦人的悲泣,否則他們的痛苦仍然存在……
  讓我們行在祢旨意中,那時互相都能看見祢慈愛的顔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UrBztgzZA)
  但願今天我們唱聖誕詩歌的時候,真能唱出上帝真摯的大愛,「在至高榮耀歸上帝,在地上平安歸世人」阿們。


2015年12月13日 
研讀聖經,得着盼望與喜樂 (鍾鳳霞牧師) 
聖經主日 
第50期 

根據統計,現代人雖然忙碌,但每天都會不自覺地花了不少時間去讀報章與雜誌、上網和看手機,因為認為是有用和必要的,讓自己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和得着許多資訊,不致落伍。我們基督徒應誠實的問自己,是否有養成天天讀經,常常讀經的好習慣。

聖經是書中最有名的代表著作,是書中的雋永作品,是書中之王,更是書中之書。全世界只有聖經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是最暢銷的書。可惜的是,很多基督徒身在福中不知福,一本關乎人生這麼棒和這麼好的書籍,竟然不曉得好好的善用和好好的享受,讓自己得着一個更真、更善、更美、更喜樂和更豐盛的人生!

每個人都想過平安、喜樂和有美好前途的生活,市面上的暢銷書,不外乎教導人如何賺錢、如何發財、如何吃得健康、如何瘦身美容和如何與人溝通?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這些看似都是重要的,但在聖經裏頭有更重要的內容,因為上帝的話語有改變生命的能力。

在這將臨節期間,聖經帶給我們的信息是盼望與歡樂,因為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並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就是救贖之路。保羅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耶穌基督來臨,使黑暗、軟弱和痛苦都要過去,光明、強壯和歡樂則要充滿人間,這些預言已大部分應驗。我們仍要走信心之旅,遵守上帝的話,信靠他,在這地上經歷上帝的信實與慈愛,如此便有福了。如西番雅先知所說︰「錫安哪,應當歌唱!以色列啊,應當歡呼!耶路撒冷啊,應當滿心歡喜快樂!耶和華已經免去對你的審判,趕出你的仇敵。以色列的王——耶和華在你中間;你必不再懼怕災禍。當那日,必有話對耶路撒冷說:「不要懼怕!錫安哪,不要手軟!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中間大有能力,施行拯救。他必因你歡欣喜樂,他在愛中靜默,且因你而喜樂歡呼。」(番三︰14-17)

西番雅指出讓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便有快樂,讓我們忠心地跟隨他,研讀他的話語,服從他的命令(路三︰8-14),靠近那喜樂的泉源吧!


2015年12月6日 
悔改回轉 (張智傑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2主日 
第49期 

執筆時正值巴黎發生恐怖襲撃,多達數百人遇害,從新聞片段中聽到一連串的爆炸聲,途人爭相走避,哀鴻遍野。巴黎恐襲的受害者多為平民百姓,事發後懷疑有伊斯蘭國(IS)成員早前藉敘利亞難民身分進入境內施襲,刻意製造恐慌。在人道與國家安全之下,究竟應以人道理由收容難民,還是為免恐襲再次發生而對危難者置若罔聞,引起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不少的爭議。因應伊斯蘭國(IS)的邪惡暴行,加上對穆斯林認識不深,人們可能會怪罪於大部分愛好和平的穆斯林信徒。這種因個別或個人的惡行,而遷怒於整個群體,從而萌生仇恨,一直瀰漫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亦近似香港現時的處境。

在路加福音3章1至6節,講述施洗約翰在曠野裡,因為上主的話臨到他,就走遍約旦河一帶,為主宣講悔罪的洗禮,使罪得赦。這樣的宣講吃力不討好,除了因為他衣著特別(穿駱駝毛衣),吃蝗蟲和野蜜為生外,相信大部分人會不喜歡被人指正,並要為自己的罪而去悔改。但約翰並沒有因環境的不利,而改變上主在他身上的召命。約翰堅守自己的身分角色,行主所喜悅的事,其中一個原因,是他深信經文中一個重要的應許,就是無論情況如何惡劣,外在內在環境如何不濟,凡有血肉之軀的,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路3:6)都會被主所拯救!這種對主的理解讓他勇往直前,無所懼怕,甘心付上自己,讓罪人得到悔改回轉的機會。

今天全球環境或比以往嚴峻,中港以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比過去有更多的衝突和仇恨,但願我們都能警醒自己,不要讓自己跌入仇恨的陷阱當中。同時更讓我們都像施洗約翰一樣,堅守主給我們每人不同的召命,愛上主所愛的人如同自己。縱然我們偶然被罪所勝,亦求主赦免,幫助我們一起悔改回轉,並得著主的憐憫。


2015年11月29日 
急不及待 (鄧麗珍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1主日 
第48期 

「日月星辰要顯出預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而惶惶不安。人想到那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因為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着能力和大榮耀駕雲來臨。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救贖的日子近了。」(路21:25-28)
  一直以來,作為基督徒都知道主耶穌將會再來,但是主再來的日子究竟是幾時呢?耶穌在聖經裏清楚地教導我們:「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太24:36)
  城市急速節奏的生活似乎不容許我們有停下來思想的空間,在這大環境下,我們各樣做事的行徑及決定都必須採取快、狠、準的態度。就是我們下決定要「快」,否則必會輸給別人,我們做事要「狠」,就是要不留情面的搶攻,因為現今的世代充滿着弱肉強食的氛圍,我們辦事要「準」確,不容些毫失誤,才能贏取更多。
  因此,我們常要求所有事情能有即時的答案,不容許等候與遲延。當我們經歷生命中前所未有的痛苦時,我們會向上帝懇切祈求,祈盼他能即時的回答並解決我們的困苦。
  我們在世上有時會經歷着不能解釋的痛苦,在網絡媒體接收到世界各地的新聞事件,都是充滿着令人不安的事情,如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與敵對、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及陰謀手段、宗教狂熱超乎常理的仇殺事件和無辜百姓遭受危難,這些都是人類世界中的悲劇。我們不禁問問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難道這些困苦都是在上主計劃之內嗎?
  當我們面對困境時,沒有人比耶穌更清楚我們的情況。我們所祈求的答案,上主當然聽到和明白。然而,在我們耳朵未曾聽見、眼睛未曾看見和心靈未曾感覺到之時,我們仍然要心存盼望、常常謹慎、時時警醒和多方祈求。並且當我們知道上主的日子快到時,更要帶着信心和努力持守着上帝的道,使我們能配得耶穌基督門徒的身分。


2015年11月22日 
懂得感恩,便會快樂 (潘玉娟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十一月份秋收的日子,農村信徒在農產秋收之後,因感到五穀豐收有賴上帝賜給他們風調雨順,所以為表感謝神恩,便將大量瓜菜果穀奉獻給主。申命記26章記載,以色列人每年在收成的日子,特別收集各種初熟的土產,放在筐子裏拿到上帝的聖所交給祭司放在壇前,是要紀念上帝如何將他們從埃及受困苦之地領出來,今日他們生活穩定,地有出產,皆是上帝的恩典,所以他們要將上帝賜給他們地上初熟的土產奉獻給主,表明他們感謝之心。現今教會每年在收割感恩節都舉行感恩崇拜,目的是提醒信徒要數算主恩,不要作個忘恩負義的人。
  事實上,人在順境或安逸的時候,很容易忘記上帝的恩典,正如申8:11-20,以色列人在安舒日子中忘記上帝:
1. 當人吃得飽,穿得暖,安居樂業時,容易心高氣傲,忘記神的恩典。(v11-14)
2. 當人有財有勢時,便會自大,自以為神,以為這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才能所得來,而忘記上帝的恩典(v15-18)
3. 人在順境時,容易拒絕上帝,因為有很多東西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以致我們離開上帝,忘記謝恩。(v19-20)
  弟兄姊妹,我們有否忘卻上帝的恩典?我們是否懂得凡事謝恩?在過去一年,我們如何經歷上帝的帶領?面對香港這個充滿著令人窒息的怨氣,社會出現不同的怨氣:如社會制度不公平,貧富不均,樓價上升,升斗市民抱怨無法可以安居樂業,社會出現很多政治爭拗,人與人之關係撕裂……這些怨氣每一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如何面對?
  沈祖堯校長曾說:「懂得感恩的人,不會要求得到更多,不會抱怨社會太多,只會願意付出更多。假如我們都能做到一點點,我們的社會,我們的都市,豈不是更快樂,更積極和更互愛嗎?」換言之,「懂得感恩,便會快樂。」
  保羅說:「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盼望我們在這充滿怨氣的陰霾下,能學會多欣賞,多感恩,不論憂喜順逆,也能以感恩的態度來面對。只要我們學會了保持喜樂的感覺(這喜樂從感恩、盼望、內心的平靜流入流出),縱然所埋怨的是事實,但仍在感恩中積極面對困難。在這社會散發基督香氣和祝福,一同在我們心靈及外在的萬物中演奏感恩喜樂的交響樂。


2015年11月15日 
慎思明辨 (黃培元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5主日 
第 46期 

我記得在差不多十年前,那時我還是神學生的時候,神學院分派我往一間教會的崇拜中分享信息。當時的我是第一次代表神學院在崇拜中講道,心裡既緊張,又不知道當分享什麼樣的內容才合適。然而,很感恩地得到神學院老師循循善誘,為我指導。老師在細心查看經文後,建議我可嘗試在該次的神學主日中分享「慎思明辨」的主題。因為我所就讀的神學院的特色是重視培育神學生的思考能力,讓他們可以有能力面對不斷變化的教會和社會處境。若神學院不是培養神學生發掘知識、探求真理、更新技巧的能力,而只是灌輸某些知識、方法、技巧,神學生可能畢業後兩三年會很適用,但六、七年後可能已變得過時,卻不懂更新、創新。十年後的今天,再回想老師的說話,更覺得十分有道理。
「慎思明辨」是出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簡單來說,是慎重的思考、明白地辨別的意思。而在和修版的聖經也出現過這個詞語:「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可有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人當慎思明辨。」(林前14:29)。這節經文的背景是聖經作者強調,人是需要分辨先知的說話,是出於人本身的感受,還是出於聖靈。所以,信徒要懂得分辨,而不是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
事實上,「慎思明辨」的態度在我們的信仰中是尤其重要的。正如在福音書中,耶穌指出在末世的日子裡,信徒要面對不少迷惑人的事情。(可13:5)相信若今天我們沒有細心分辨和思考,我們是難以在這紛亂的世代中,能站立得穩。而且,對教牧同工來說,慎思明辨的心更不可缺少。在撒母耳記上中,祭司以利看到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禱告,以利卻誤以為她喝醉了酒,而事實上她只是在上帝面前苦苦傾訴而已!(撒上1:12-17)。
今天,社會上常充斥着很多令我們深感困惑的事情,但深信只要我們懷着一顆慎思明辨的心,我們就能堅守所宣認的指望,毫不動搖。願上帝幫助我們。阿們。


2015年11月8日 
糖衣背後 (李國強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4主日 
第45期 

耶穌在教導門徒的時候,叫他們防備文士,「防備」在原文的意思是專心注意,究竟耶穌要求門徒專心注意文士什麼事情呢?從經文中有三方面值得我們留意。
第一方面在衣著上,文士喜歡穿著長袍走來走去,目的可能更容易讓人發現他們的存在,當然這並非最終目的,而是更進一步,在人多喧鬧的街市上,有人主動向他們致意、問候,是他們所受落的。在於當時的社會文化,文士接受別人的問安有何出奇的地方?也許我們亦會向一些受人敬仰的人物,很自然亦會恭恭敬敬,試問這方面的情況,問題出在哪裏?
第二方面,耶穌指出文士喜愛猶太會堂裏的首位,最高位置,並且在宴席上,主人旁的位子也是他們所喜愛,從而展示自己的地位十分超然。或許文士在當時社會被人所尊重,因此自覺配得坐上這些高位上,自我感覺良好,試問我們又何嘗如此?耶穌的指責會否過於嚴苛?
問題或許在第三方面,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教師和律法師,深受猶太社會尊重的人物,並對他們身分上的信任,何竟侵吞寡婦的家產?可知在古時,寡婦除了上帝已經別無依靠,作為宗教領袖,本應以行動彰顯上帝眷顧弱小,但卻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名聲來欺壓弱者,並故作以較長的禱告來掩飾自己的罪行,文士在耶穌眼中,豈能逃避將來受到更重的懲罰呢?
因此,文士喜歡別人的問安是不真實的,透過別人對他們的問安來填補自己的虛怯,其實沒有帶來真正內在的平安。他們喜愛會堂的高位,宴席上的首位也是虛假的,他們實質不配得別人如此敬仰,只是虛假地塑做一個不真實的身分,以厚顏無恥來形容他們最貼切不過。
透過今天的經課,亦好讓我們一再反思,專心注意自己是否好像昔日的文士一樣,當我們彼此問安的時候,能否感受到內心真正的平安?當我們擔任一個事奉崗位,與我們屬於上帝所選召的身分,是否恰如其分?若然不是,便應好好想一想,還有什麼地方需要祈求上帝的憐憫,給予我們恩典,從悔罪之中,祈求上帝親自拯救


2015年11月1日 
同心同行,見證上帝 (謝志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4期 

曾經與少年人玩紥木伐活動,當時大家盡力用不同的材料紥成木伐,再把木伐抬到水邊,然後大家懷著信心,一齊歡喜快樂地下水,向著海外面出發。
不知什麼原因,通常去到海中央總會有些事故發生,不知是誰人綁繩不穩,便是水桶失去浮力,或者教練要求我們在海中的木伐上調位。於是,大伙兒要學會,如何面對突變的環境,學會問題出現時,要彼此遷就,才可以返回岸上,才可以體驗到如何在同一艘船上,互相體諒,彼此配合。其實,當我們說「港人同舟」或「共建香江」,何嘗不是要這些精神呢?
路得記出現在聖經中,這其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有誰可以估計在猶太經卷中,竟然可以容納一個貞忠的外邦人也是女子——路得呢?拿娥米的命途坎坷,家中男丁相繼離世,但是她與媳婦路得的命途卻在此時糾結著。路得不計較地離鄉別井,與奶奶走上回歸異鄉之路。前路茫茫,誰可同心同行?
香港回歸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與人的差異不同。昔日的中港同心,唇齒相依,好似在被和諧中,被迫與內地看齊中,已成為歷史。反對國民教育、反高鐵、新界東北發展及撥款、雨傘運動、政改爭議、反水貨客、中港足球比賽、港大副校委任、機場三跑工程、港珠澳大橋、東江水問題,都不斷沖擊香港人的身份,甚至漸漸把港人回歸之心拿走。
今日,誰是拿娥米?誰是路得?就是兩個本來不同的人,她們在命途上相遇在同一個地方,一同面對人生的突變。她們走上回歸之路,一方面認定了大家的目的地,一方面是回歸旅程的彼此支持。差異沒有使她們分開,因為她們看到共同面對的問題。
社會中有些事情的轉變,是我們不願意見到,又或者是我們有不同意見的,但我們今日是否擁有同一個目標,以至我們可以同心同行下去呢?社會如是,教會更要如是。很多事情可以使我們不同,也許是外在環境改變了,但我們仍願意一同見證上帝的愛。
當我們願意放下彼此的不同,同心見證上帝時,也許就如有人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也許可以好似拿娥米及路得,她們早已在對方心中找到安身之所,我們也可以在同心見證上帝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2015年10月25日 
我的故事,我的詩歌 (梁慈光牧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今年四月參加了一個特別的音樂會,主題是「我的故事,我的詩歌——一位失明詩人的傳奇和詩歌」,紀念著名聖詩作家克羅斯比(Fanny Crosby),她從八歲開始失明,卻生命中充滿熱誠,《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稱她為有史以來最具創作力之聖詩作家。當晚藉她創作的詩歌與旁白,將這位作家生平的經歷演繹出來;音樂會上有失明鋼琴師演奏,也有失明的聽眾出席,場面觸動人心。她的作品〈有福的確據〉,歌詞:
有福的確據,耶穌屬我,我今得先嚐,主榮耀喜樂!
為神的後嗣,救贖功成,由聖靈重生,寶血洗淨。
這是我信息,我的詩歌,讚美我救主,晝夜唱和。
詩歌不單讓人唱出上主豐盛的恩典,「這是我信息,我的詩歌」湧溢出詩人對生命的體會,更感染我們反思自己的生命怎樣先嚐這恩。
筆者自小與家人在家庭一起聚會,父親講信息、兄長領禱,人人有份參與的便是唱詩歌;知道每位家人甚喜歡唱聖詩,但自己到少年信主時才開始明白與喜歡詩歌,被歌詞觸動、啟發,甚至建立與主的關係,詩歌陪伴着我的成長。
少年時代自己喜歡〈我是主的羊〉這首詩歌,歌詞雖然簡單:「主領我到青草地,安歇在溪水旁;黃昏時主與我一路同行,牧場上主的羊都得飽足心快暢,我是主的羊。」,但卻蘊含詩篇廿三篇的美景,感受到主是我牧者的福氣。成為職青後,工作壓力迫人,有一首詩歌 You are my hiding place〈祢是我的藏身處〉常常縈繞鼓勵着我,歌詞意思是「祢是我的藏身處,常以拯救的詩歌充滿我……讓軟弱的能說在主裡我是剛強」,助我跨過一些艱苦的歲月。工作一段時間後,在未考慮上帝呼召成為牧者前,我在聚會中接觸到一首詩歌〈請差遣我〉,內容以主呼召先知以賽亞為背景,在唱這首詩時,心裏感動得不住流淚而不知原因,直至上帝呼召後我才明白,後來這首詩被選為我按立禮的獻唱詩歌,十分有意思。十多年前有機會接觸到泰澤反覆誦唱之短歌,例如「在最漆黑的夜深裡,祢仍點燃燈火從沒有熄滅,從沒有熄滅……」不單能幫助自己,當弟兄姊妹經歷極度苦痛時,分享這些短歌能帶來安慰。
以上是我的故事,我的詩歌,一生激勵着我、陪伴着我。鼓勵你也要回想在自己生命中,哪些是你的詩歌,你的故事,這些都是主賜給你寶貴的禮物,值得珍惜與回味!


2015年10月18日 
上帝為世人設下生活的美意 (劉家莉宣教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今天是健康主日,想和大家一起尋求——上帝為世人設下生活的美意!現代人面對限制和困局時,經常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不知道你在面對困局時,有沒有講過上述這句話?若有,那意味著我們在大時代、大環境下,不能抽身,只能隨著大齒輪滾動下去!不容停下來,因為齒輪是環環相扣,停一停,想一想,是不可能的,只能走下去!
有一天,偶然看到一個電視節目,叫〈情.尋大澳〉,內容講到:上一代人謀求發展空間,這一代人反省何為生活……一對母子,在兩個不同的時代,在大澳找尋他們的生活和愛情。當我細看熒光幕裡的受訪青年,才發現是從前我當社工時,由媽媽帶來青少年中心參加活動的小學生,今天已是一個俊美的青年!〈情.尋大澳〉提到青年的父母早年為了糊口而離鄉別井,跑到市區去;但長大後的兒子卻返回大澳,經營違反經濟效益的生意……究竟是什麼驅使這青年作出如此不同的抉擇?
青年指出,主要原因,是他在大澳,找到真正的生活!他說在大澳購物是限時限刻的,要買就趁著關門前去買。因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大澳是常態!他反思,市區的店子要廿四小時營業,人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每星期工作六天半,卻只能糊口。在人看來,已是常態!他問:這種現象、這種生活、這種所謂常態,是正常嗎,是健康嗎?我們真的要如此無奈地接受嗎?他不甘心!因此他回到大澳,過著簡單儉樸的生活,在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對於那青年的自白,或許你有不同的回應!但,你曾否像那青年,尋問過什麼是真實的生活?或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已不容許問這樣奢侈的問題!至於我,我的內心,被這青年的自白而激盪,我不禁向上帝尋問:「你昔日創造世人時,可有給我們真正生活的指引?」上帝好好,他送給我兩段經文,作為反思的材料:(一)天和地,以及萬象都完成了。到第七日,上帝已經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的工。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將它分別為聖,因為在這日,上帝安息了,歇了他所做一切創造的工。(創世記2:1-3)(二)你安置月亮以定季節,太陽自知沉落。你造黑暗為夜,林中的百獸就都爬出來。少壯獅子吼叫覓食,向上帝尋求食物。太陽一出,獸就躲避,躺臥在洞裏。人出去做工,勞碌直到晚上。(詩篇104:19-23)
這篇健康主日的靈音稿,或許未能為大家提供具體的健康指引;但,我盼望繼續能跟大家一起,去尋索上帝為世人設下生活的美意!


2015年10月11日 
甘心跟隨主 (任遠輝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0主日  
第41期 

今主日的讀經主題為甘心跟隨主,弟兄姊妹中,有跟隨了主幾十年的,也有跟隨了主很短時間的,無論如何,都很值得問問自己︰我是否甘心跟隨主呢?甚或問問自己︰我是否專一地跟隨主呢?我將分開兩部分談論此問題。

一般而言,我們會覺得在風調雨順的時候會較樂意地跟隨主,在面對困境時卻很考驗我們的信心;但箴言30章9節說得好︰
免得我飽足了,就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
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
其實是否甘心樂意,並不在乎身處甚麼境況中,而是我們是否相信只有主才是我們最終的倚靠呢?

另外,今天我們每做一件事,當中都有很多假設的,今天選讀福音書的經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財主尋求永生記載的後半段,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門徒的回應是︰「這樣,誰能得救呢?」門徒背後假設,有錢人是高人一等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得救,其他人更不用說了;這種理解當然與耶穌的意思大相逕庭,耶穌是指有錢人因為錢財的纏累而難以進入天國。因此,我們都要檢視我們跟隨主背後的假設是甚麼?我們是否真正認為只要單單跟隨主便已足夠,還是也嘗試倚靠好行為或其他的東西呢?最近有幸讀到會祖衛斯理約翰的日記,當中提到有關他的靈性復甦,他寫到︰

靠著上帝的恩典,我決定堅持到底:
1. 完全放棄倚靠自身的努力和正義——這是我自年幼無知時的信仰根基。
2. 加上不斷操練其他恩典的途徑,不斷地禱告——為求完全信賴基督的寶血為我而流,信靠他為我的救主,為我稱義、成聖和救贖的唯一途徑。

會祖這番說話,簡單扼要地說出我們信仰核心的需要以及甘心跟隨主的實際操作,就是要放下帶來自我感覺良好的行為,並且不斷地活在上主的恩典中,我們才能真正經驗到在主裡的自由及豐盛。誠心所願!


2015年10月4日 
基督徒的V Day (李鼎新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76屆) 
第40期 

一九三三年世界戰雲密佈,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美國匹茲堡榭迪賽德長老教會(Shadyside Presbyterian Church)呼籲世界各地信眾每年於十月第一主日舉行普世聖餐主日,這建議於一九四0年獲美國基督教協進會正式通過及接納。
際此紀念二次大戰結束七十週年,今日在聖壇前領受聖餐時,我們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我們與普世教會合而為一,誠心誠意為世界和平而祝禱,求主憐憫,使人心得以改變,停止暴力行為,促進愛與和平,更要學效耶穌犧牲捨己的精神。
普世聖餐運動之發起及每年均獲得支持,乃因美國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之遺禍,再加上當時歐洲納粹主義猖獗,人心惶恐,害怕更大的禍患隨之降臨。一九三三年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的名言是:「我們唯一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可悲的是,我們並未從歷史汲取教訓。戰爭可以停止,冷戰可以結束,柏林圍牆可以倒下,金融危機可以消除,但自二次大戰結束後,我們只有短暫的和平,世界仍烽煙不斷。回顧過去,自一九七九年柏林圍牆倒下的短短三十多年,這個世人夢想的「新世界」仍然為着自身利益而壁壘分明、爾虞我詐、心思貪婪、豪取強奪,為求滿足一己之慾,妄顧弱勢社群,忘記了在自身以外,還有「普世」,只看到個人的利益、「我的」群體、「我的」教會、「我的」世界。
聖餐之所以為「聖」,乃因是「上主的餐」,是上帝的愛子耶穌基督以祂的死和捨己的生命換來的。我們不單單領受,更重要是得着耶穌的生命,學習祂的榜樣和教導。無論是信徒個人、教會群體或以基督教為國家信仰的國家,當信徒在敬虔領受聖餐之時,祈求上主潔淨我們,饒恕並赦免我們的自高自大和貪婪自私;更在這普世聖餐主日之時,心繫環球信徒,從日出之處到日落之地、從東至西,南至北,都同心在主前跪下禱告:願天國早日降臨!
V Day(Victory in Europe Day,歐戰勝利紀念日,歐美國家定於每年的五月八日紀念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納粹德國在柏林正式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對信徒來說,聖餐便是我們的V Day,以信心紀念基督勝過死亡和黑暗權勢,和平仁愛終永存人間!


2015年09月27日 
校歌 (袁天佑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每間學校都有她的校歌,校歌歌詞不但反映學校辦學的理念,也能凝聚團結學生,向着所訂立的理念而努力。
本會辦學已有長久歷史,初時以私塾型式開辦,及至1951年開始接受政府資助後,本會辦學模式踏上新的歷程,至今共開辦中、小學、幼稚園及幼兒園共31間。循道學校首先建立,校歌由李連枝校長撰寫,「巍峨瑰麗,黌舍聳立,是我循道雄姿。其聲其譽,我樂頌揚,其名繫我維思。切磋琢磨,為學孜孜,藏修息遊於斯。建業立德,奠我根基,前路揚鑣分馳……」北角衞理小學於1959年開辦,校歌由周郁晞牧師所寫,「泱泱香海峭峭爐峰,衞理屹立其中,人才作育化雨春風,智仁勇啟童蒙。旗飄紅白招展高空,倡博愛尚大同,勤修品德不矜不怠,基督真理是宗……」兩首不同的校歌,歌詞都是古典優雅。學校要成為學生喜歡學習的地方,德、智、體、群、靈、美,六育均衡發展。學生更以能在這所學校裏學習為榮。
炮台山循道衞理中學於1995年開辦,接收有學習困難之學生。學生不容易明白傳統式的校歌,我們特別邀請了翁慧韻女士為學校創作另一首校歌,「青山碧海綠草,美麗世界設計奇妙週到,清風吹過這泥土,幼樹茁壯了人漸漸高。讓我不懊惱讓我感自豪,讓我歌頌讓我起舞。早起請你唱歌,每日看看這裏奇妙的我,開心歡笑似蘋果,世上有你有我奇妙多。讓我多發奮讓我幫助人,讓我堅強面對苦困。」我們要學童明白,他們是上帝所創造「奇妙的我」。學業成績可能比他人稍遜,但我仍是有用的人,甚至可以幫助他人,學生能開開心心地成長。
藍田循道衞理小學於1996年開辦為全日制小學,前身為半日制的藍田循道小學。為了表達一個新的里程,我們邀請梁林開牧師作曲,李炳光牧師作詞,為學校創作了另一首校歌,「藍天白雲田園美景,鳥語花香風光如畫,創造奇功神恩浩瀚,循道衞理藍田我校。培我育我,領我成長;我心所敬,我心所慕;我要努力,我當剛強,勤奮學習,追求真理,學主愛人。」學生除了勤奮學習外,更要懂得欣賞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本會強調生命教育,鼓勵學生愛惜自己,關心他人、社會和國家,珍貴大自然,懂得尋找人生生命真諦。這些道理都反映在我們的校歌中。事實上,教育是生命的教育,而不只是追求學業知識。


2015年09月20日 
僕人領袖 無私奉獻 (潘錫麒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7主日 
第38期 

這是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被害、受死和三天後復活(可9:31),門徒依然「不明白」,又「不敢問」,倒過來卻「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4),這未免太傷透耶穌的心。他們不明白和不敢問,竟不是設法弄清預言的意思,反而爭論「誰最大」,即耶穌死之後,誰繼承領導的地位。可見在門徒的眼中,耶穌的死也不及誰最大重要。耶穌沒有向門徒發怒,反而教導他們誰合資格作領袖,就是那些願意作「眾人的用人」。當耶穌抱起小孩時,這份溫柔的擁抱就代表上帝接納任何人,不管他們在一般人的眼中顯得多麼不重要,耶穌甚至將服侍那些卑微的人等同服侍自己及上帝。究竟這給我們甚麼反省呢?
我比耶穌重要嗎?
我們每個帶著耶穌受死和復活印記的人,當知現在活著不再是我,我們的心應貼近主,多於自己。所謂「無私奉獻」,就代表我們不能帶著私心來事奉上主,否則教會只會淪為名利場,事奉變為獎賞的誘惑,信徒之間的關係也不再單純,而是操控,那麼耶穌亦成為我們取利的手段。
我願意作弟兄姊妹的僕人嗎?
在事奉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引起很多衝突,意見不合、各持己見、互相傾軋,繼而關係撕裂,完全背離耶穌為世人受死的意義。當漸漸忘卻耶穌的恩情時,我們眼中就只有我:只有我是主,別人是次;只有我是對,別人是錯;最重要是我,其他不及我重要。最後只會導致互相鬥爭和攻擊。我願意服侍一起事奉的弟兄姊妹,作他們的僕人嗎?
我願意作眾人的僕人嗎?
不管任何性別、年齡、身分、智力、種族、語言、宗教等等,我們都是他們的僕人,我們服侍的對象,我們並沒有選擇權利,因我們是眾人的僕人。而事實上,教會充斥不少偏見、歧視和障礙,使我們不能與眾人共融。雖然沒說出來,但我們的態度足以反映一切。只要問問自己有沒有實在地關懷過智障、被囚、基層、獨居老人、露宿者、性工作者、少數族裔、同性戀等族群時,就知道他們是不是我們關注和服侍的對象,我們根本願不願意作他們的僕人。
祝願耶穌的救恩給世人帶來彼此共融、服侍和無私奉獻!


2015年09月13日 
再思主日學 (林綺紅牧師) 
主日學主日 
第37期 

本會每年舉辦主日學主日,目的是提醒我們關心教會的主日學事工,同時指出主日學對我們信仰生命成長的重要。各位弟兄姊妹,你如何使信仰生命不斷成長呢?你重視聖經的教導或教導聖經嗎?
主日學的起源是瑞克斯(Robert Raikes)看見當時英國許多貧窮工人家庭,無法照顧教育子女,他們有些淪為廉價童工,有些更因此踏上歧途,造成社會隱憂。瑞克斯亦看見他們靈性上的需要。起初他每天教導這些孩子,從基本生活習慣,如吃飯前要洗手,服裝要整齊,然後教導他們待人接物,怎樣讀聖經等。到了1780年,則以主日下午的時間,招聚六至十二歲的兒童,教導他們認識上帝及聖經。1783年他在主編的雜誌發表3年來主日學的經驗及呼籲支持,得到各地教會紛紛響應開辦主日學。當時英國教會非常重視主日學教育事工,亦藉著主日學事工,令到教會得到復興,社會也隨之有美好改變。
今天,香港兒童再不欠缺接受教育的機會,主日學的事工可以更專注於真理的教導,同時亦不單只以兒童為對象。主日學的模式現變得多姿多彩。根據今年四月中本會的主日學事工執行委員會問卷調查所得,主日學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外,還有Awana、福音粵曲、讚美操、話劇教學及推動學生靈修計劃等。有些堂會的主日學更為學員安排暑期兒童營、暑期聖經班、讀經營、聖經問答比賽、遊戲競技日、退修日及祈禱俠等活動。這些主日學的活動亦不限於禮拜日舉行。除了主日學以外,有一些堂會舉辦聖經學堂、查經班、信仰栽培課程及門徒課程(紅色、綠色.紫色及金色)……這都是希望弟兄姊妹掌握聖經全面的真理,以致聖經話語實踐於我們每天生活言行中。
各位弟兄姊妹,讓我們肯定信仰生命成長的重要,重視主日學及聖經的教導,正如希伯來書6:1上「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以弗所書4:11-13「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者和教師,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的提醒。願我們把握每個學習聖經的機會,擺上時間精神,不怕付出努力和代價。願主日學老師能像瑞克斯一樣看見需要,以基督耶穌的心來關愛學生,引導他們明白真理。
最後願主日學成為學生及老師蒙恩蒙福的途徑!


2015年09月6日 
時代先知行事正直 (馮玉蘭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5主日 
第36期 

今天基督徒作為一個時代先知,在世上生活實在需要重新思考行事正直踐行信仰的重要。
  從馬可福音兩個醫治的神蹟中,看到主耶穌愛人的心,決不因種族和界限,貧窮或富有,健康或殘障而引致偏待和忽略人價值的寶貴。第一個醫治的神蹟提到耶穌來到推羅,西頓一個屬外邦人的地方。(可7:24-30)有一個婦人來求耶穌幫助被鬼附的女兒,驅逐她身上的污鬼,使她脫離苦楚,按猶太人的律法,外邦人是不潔的,所以不與之接觸,以免玷污自己。耶穌沒有輕視外邦婦人的要求,反而作出了一次革命性的行動,耶穌對她說:「憑著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可7:29-30)婦人及她的女兒經歷了主耶穌醫治後帶來的新生與喜樂。
  另一個神蹟(可7:31-37)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主為他按手醫治,那人是身體殘障,於人的感覺言語古怪,耶穌並未因他這模樣減低對他的關注,在群眾當中,把這耳聾舌結的人拉到自己的身邊,充滿親切和關懷,體恤他的苦楚,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他說話也清楚了。(可7:34-35)耶穌就醫治好耳聾舌結的人。
  在耶穌的眼中,對弱小和有需要的人,作出適切與適時的幫助是最重要不過的事。現今有人因國族的隔閡,政見的立場導致偏頗,又因權勢的壓力,做出違反真理的事情,甚或對弱勢社群作出欺壓,種種考慮卻是離開了基督信仰的核心點,耶穌在以上兩個截然不同的人身上,表彰基督愛的真諦。
  在箴言22章2節講到世間貧與富兩種人,他們都為耶和華所造。就像香港這個貧富懸殊的社會,關係不和諧帶來了紛爭。經文提醒我們:人無論貧富,都是上帝照著他的形像造的。
  在雅各書2章1節提醒我們︰「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就不可按著外貌待人。」求主幫助我們作為時代先知,有清楚作門徒的人生價值觀,明白上帝不偏待人,並且按上帝的心意,履行使人人能以平等的地位共處生活的使命。


2015年08月30日 
新舊難合卻要合 (余勝意牧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曾聽過一位資深醫生分享,在面對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發展進程中,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是以資深醫生的經驗,配合新訓練醫生對現代醫療機器運作的熟識為病人進行治療。對於醫療的專業,我並不認識,但這位醫生的這番話卻時常提醒我,當時代不斷改變,在新與舊的交替之間,如何既能保持傳統的美好,又能讓創新的事物運行其中呢?
在馬可福音第七章裏,耶穌指出法利賽人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對傳統的持守,而是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教義教導人」,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看重規條過於看重人,這是耶穌常常指責他們的地方。對耶穌而言,傳統並不是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在他的很多教導裏,耶穌依然會引用舊約中很多猶太人所熟識的傳統,然後賦與新的意義在其中,讓規條變得更「活」,更貼近人的需要,亦藉此讓人更明白上帝對人的本意,讓人更懂得愛上帝和愛人。
今天,無論是在宣教的工作上,還是在日常教會生活中,以至我們平日的待人接物,究竟我們是如何表現出作為選民應有的行為舉止呢?教會過去多年的傳統價值和經驗,幫助我們清楚了解信仰中的一些重要價值所在,不至於在資訊的洪流中迷失;而現代的信仰表現方式,讓我們更貼近人的生活,明白人的需要,以至更容易將福音帶到人群當中。但願我們都能靠著聖靈的帶領,有智慧地,既與上帝同工,亦與人群同在。


2015年08月23日 
與主相交 (翁玉文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4期 

浙江省溫州教會遭遇歷來最嚴重強拆十字架事件,多間教會十字架被政府以違例建築為名而拆掉,最近行動更升級,甚至連教會建築物也不能倖免,破牆強攻。當地教會發出聯合聲明,強烈譴責拆十字架的違法行為。弟兄姊妹趕製十字架,來個「拆一個,起十個、百個、千個……」,捍衛信仰核心標記。

昔日,對於以色列人而言,甚麼是他們信仰核心標記?所羅門繼承父親大衛的遺願,用了整整七年時間建造聖殿,透過與希蘭王協商,採用利巴嫩上好的材料建成。其中還委派作苦工的共有三萬人,七萬人扛抬重物,八萬人在山上砍鑿。並且仿照會幕的樣式造成,主要分三個區域:至聖所、聖所及外院。聖殿的尺寸,是會幕相約的兩倍(王上五章)。這聖殿成為以色列民族一個重要的信仰記號!

然而,這聖殿又豈止是標記!背後代表上帝與以色列民所立的約:「論到你所建的這殿,你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典章,遵從我的一切誡命,行在其中,我必向你應驗我所應許你父親大衛的話。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並不丟棄我的百姓以色列。」(王上六12-13)後來,當約櫃從錫安運到耶路撒冷,所羅門就帶領全體百姓,在上帝面前獻上祭牲,從此開展敬拜新一頁,他們可以在聖殿中向上帝敬拜,那時候,以色列人的信仰達至高峰!

聖殿對當時以色列人而言,是象徵上帝的同在;然而,聖殿也可以阻礙他們與主相交;當百姓以聖殿成為向外邦人炫耀的武器、當聖殿成為空有外表的聚會處、當聖殿成為虛浮的安全島,這聖殿的存在就失去意義!所羅門的禱告中提到:「願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像與我們列祖同在一樣,不撇下我們,不丟棄我們,使我們的心歸向他,遵行他一切的道,謹守他吩咐我們列祖的誡命、律例、典章。」(王上八57-58)但願我們的心都歸向主!在我們心的深處,有一個比外院更寬大的地方,比至聖所更深邃的隱密處,比聖殿更牢固的根基,讓我們常常毫無隔閡地與主相交!


2015年08月16日 
在愛中祝福他人 (文向恩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2主日 
第33期 

今天選讀的經文記載「所羅門愛耶和華」(王上3:3),這與撒母耳記下12:24-25的記述遙相應和「耶和華喜愛他(所羅門),就藉拿單先知賜他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耶和華在所羅門出世之時已經喜愛他!

弟兄姊妹,你可知道你也是蒙上主所喜愛的!我們能從耶穌受洗的職事認識這個事實,「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可1:10-11)今天,每位進入耶穌水禮的人,我們都要聽這個屬天的聲音:「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

然而,我們正身處一個充滿操控聲、投訴聲及自我矮化聲音的世代,這些負面聲音如此響亮又連續不斷地催眠我們,叫我們相信自己已被遺棄、感到自己無價值及毫無吸引力。人心靈深處有許多發不出的哀哭,因為無人聆聽,最終自暴自棄和自我萎縮。我們忘記了我們生於被愛的環境,也因著上主愛的宣告得以存活:「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問題是我們如何調整自己恢復這種屬靈觸覺?那就讓我們一起禱告吧!

第一,求主賜我們一顆愛主的心。所羅門愛耶和華,在基遍,耶和華夜間向所羅門顯現,說:「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一個願意親近上主和愛上主的人,上主也必親近他向他顯現。「求你賜僕人善於了解的心,可以判斷你的百姓,辨別是非……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王上3:9-10)同樣,一個願意親近上主與聆聽上主的群體,他們的心思、籌算及金錢也必處處觸及上主的心腸和成就上主心意,他們的禱告也大有能力,必蒙應允。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感受到「不堅持己意」的安全感時,我們也被「他在我們裡面,我們在他裡面」這種親密的愛所包圍。

第二,求主賜我們一顆祝福他人的心。所羅門愛耶和華,他所追求的是如何造福百姓——「善於了解、判斷百姓、辨別是非……」,而非追求累積個人財富、權力及安舒,因為這些野心只會讓我們遠離上主的愛,越發加深我們內心的操控、爭競和不滿足。因此,這個世界多麼渴求有能力送上祝福的人!教會就是首先蒙祝福的群體,我們存在的使命就是向世界送上祝福!「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這是耶和華說的。」(耶29:11)


2015年08月9日 
澳門宣教廿五載,石破花開濠情在 (陳建基牧師) 
澳門宣教主日 
第32期 

本會在澳門的宣教工作,經歷神恩四分一個世紀,雖然當中曾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與挑戰,及宣教同工人手不足,但在本會各堂會長期支持及兩地弟兄姊妹同心努力下,我們一同見證了這份石破花開的福音濠情。

2009年,當我們籌備慶祝澳門宣教事工二十週年的時候,我們帶著興奮與感恩的心情,迎來本會於澳門的第二間服務中心——「氹仔家庭成長軒」,這是二十年努力的一次重要突破,是上帝給我們一份超乎所想所求的禮物!至今,本會在澳門的社會服務單位已增至六個,遍及全澳,觸及不同年齡與階層,當中更包括兩間智障人士宿舍。配合社會服務的發展,為宣教工作帶來許多新機遇,除與各單位緊密配搭外,今年八月起,更於智障人士宿舍設立院牧事工,引領澳門宣教工作進入新的階段,而這項新開拓的院牧事工,亟需弟兄姊妹的委身參與。

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絕不飢餓;信我的,永不乾渴。」(約翰福音6章35節)主的應許何其真實,只要我們真信他,真跟隨他,他必供應,我們必不至缺乏!何懼艱難困阻、何懼賭場臨立、何懼石頭之地。容筆者再引2013年首個澳門宣教主日靈音稿的結語互勉:「因着信,石必會破,花一定開!」

主耶穌不但賜下生命的糧給我們,同時也賜給所有願意信他及到他跟前來的人。使徒保羅提醒我們:「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10章14-15節)

願弟兄姊妹多關心澳門宣教事工的發展,希望大家能以禱告、奉獻及行動來支持。願聖靈幫助我們,一同加入這佳美腳蹤的行列。

註:濠是澳門的別名,澳門古名「濠鏡澳」;「濠情」取諧音「豪情」之意。


2015年08月2日 
生命的糧 (曾萍霞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 
第31期 

今天福音經課提到,主耶穌對那些到迦百農找他的人說:「我就是生命的糧。」意思就是:賜生命糧的是我,生命的糧也是我;感謝上帝,基督不只作賜恩的主,並且基督他本身就是上帝的恩賜。
糧食在聖經中有甚麼意義呢?聖經裏用飢餓來表明人的不滿足。甚麼是上帝兒女的糧食?許多基督徒以為糧食不過是一小時的禱告,或者不過是一小時的讀聖經,卻不知道糧食就是主耶穌自己。主耶穌叫人得着生命,也來維持人的生命。
那麼,我們怎麼能夠吃飽?怎麼能夠滿足呢?我們要知道,一切的滿足都是源於與基督發生的關係,一切的滿足也都是在屬靈生命裏的。糧食是在乎信徒讓主在我們裏面成就他自己所要作的。主在我們裏面,讓我們得着他的生命,就叫我們裏面的靈得滿足了。
耶穌要來自提比哩亞的人明白,惟有吃了永生的食物,改變生命,我們才有真正的盼望。他來並不是建立地上的國度,乃在我們心中建立屬靈的國度。這是友愛的國度,生命常常對人敞開。耶穌說他是從天上來的糧食,吃他肉、喝他血的人有屬天的生命,不朽的生命。猶太人不明白如何吃耶穌的肉、喝耶穌的血:「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耶穌解釋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就是與他的生命聯合,進入與愛契合的生命。「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永生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怎樣因父活着,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約六56, 57)
事實上,研究糧食的專家告訴我們,糧食問題不是生產問題,乃分配問題,浪費問題;個人利益,自我中心問題。世界上仍有許多人民處於赤貧狀態,但每年竟有三分之一糧食白白浪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2011年五月出版的《全球糧食耗損及糧食浪費報告》指出,每年損失或浪費的食物高達13億公噸,約佔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以蔬菜和水果的耗損比例最高。在歐洲和北美,每個消費者每年所浪費的食物高達95-115公斤;在香港,每天產生廚餘達3,200公噸。
同理,解決貧窮不能單靠增加財富,使經濟增長,乃要處理財富分配不均,因大部分資源被少數人所壟斷,是人心靈的問題。有些人真的覺得吃喝玩樂就是人生的目的,保羅在以弗所傳道時,在以弗所的人就這樣說:「讓我們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十五32),但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着。
讓我們領受那生命的糧,得着愛與契通的生命,面對人生的橫逆,也可以感恩;物質匱乏時,亦可以分享,因為基督在我裏面,我們在基督裏面。阿們。


2015年07月26日 
真誠面對考驗 (鄧民瀚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30期 

在聖經「五餅二魚」故事中(約六:1-21),我們教導的焦點往往集中在那位將餅和魚帶到耶穌跟前的小孩子身上,他樂意將自己本來微少的擁有施贈給別人,毫不計較那區區五塊餅和兩條魚要餵飽五千人(其實只計男人)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小孩子的信心最終促成了耶穌所施行的神蹟,也令後世信徒無不津津樂道,甘願效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要像這位小孩子一樣,勇於去做「那怕是沒有作用的事」是件何等困難的事情。面對現實的無力感使我們慢慢相信,明知無果效的事情還是少做為妙。當盼望不斷落空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堅持獻出那彷彿失效的五餅二魚;在這種「為與不為」之間的落差裡,不少信徒生活在自責和失望的雙重打擊中,並且怪責自己未能作個完全奉獻的人,事奉反而漸變得冷漠起來。
這時候,或許我們需要更加謙卑地承認,耶穌所施行的神蹟,從來沒有勉強我們「成為」那個單純可愛的小孩子才得以成就。耶穌施行神蹟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想。讓我們嘗試設想一下,要是整個故事都沒有出現那個小孩子的身影,會有甚麼結果呢?耶穌會因而陷入「無法施行神蹟」的窘境嗎?似乎不會。因為經文第六節說了﹕「他(耶穌)原知道要怎樣做。」縱然沒有「五餅二魚」的出現,耶穌依然仍在掌權,沒有絲毫的差池。又或者可以說,小孩子的出現配合了耶穌原來的計劃;甚至我們還可以說,耶穌乃刻意讓小孩子參與在他的大能工作之中。而在這個「分享」神蹟的層面上,門徒腓力和安得烈表現出真誠而帶點無知的詢問,其實與那小孩子的奉獻同樣值得我們留意和尊重。
經文記載著耶穌原有要考驗腓力的意思,於是腓力回答說﹕「就是兩百個銀幣的餅也不夠給他們每人吃一點點。」這頗具人性角度的回答究竟合格不合格?聖經沒有明言。但我深信,這等真誠的回答,也是上帝所喜悅和祝福的,總比我們一股腦兒地勉強自己去做那滿有信心的小孩子來得真實。在上帝面前,軟弱是我們的本相,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真誠的態度。


2015年07月19日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要尊敬老人 (王澤堂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今年五月,傳媒揭發一間護老院職員在露天平台上,將部分缺乏自理能力的女長者,脫至全裸或半裸後才推入室內洗澡,以至周遭居民均可看到。事件引起全城關注及震怒,護老院最後不獲社署續牌,長者們獲搬遷安置。長者為家庭為社會奉獻一生,晚年因無法自我照顧及欠家人支援而無奈入住院舍,可說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中國人喜歡祝願長壽,但今時今日你還會否盼望親友及自己「壽比南山」?
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長壽是上帝的賜福,「(上帝)必加給你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箴3:2)長者到老仍可得到上帝的眷顧,「直到你們年老,我不改變,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扶持,」(賽46:4)並且應許「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伯12:12)此外,聖經告訴我們,「髮白的時候仍結果子」(詩92:14),迦勒在八十五歲時,仍說:「現今我還很健壯……我現在的力量和那時的力量一樣。」(書14:10-11)並且長者可對上帝說:「我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宣揚你的能力給下一代。」(詩71:18)所以,各位長者兄姊,你們是上帝眷顧扶持的,是上帝賜福下結出果子的一族!
在去年的青年大會的話劇中,有這一幕:從前有一棵蘋果樹,他很愛錫一個細路哥,細路哥也很喜愛蘋果樹,每日細路哥都會到蘋果樹下玩。細路哥一日一日長大,他告訴蘋果樹他事業上的需要,所以他摘下所有蘋果賣作金錢,又斬去蘋果樹樹枝搭屋,只留下剩餘樹頭的大樹。多年後,細路哥再與蘋果樹見面,此時他已是一位老者。蘋果樹說:「細路哥,我已經沒有甚麼可以給你了。」他說:「我老了……可以像從前一樣,坐在你的身上嗎?」蘋果樹欣然答允……蘋果樹好比我們父母長輩,我們長大後就會離開他們,然而他們一生只會將最好的預備給我們,接著便是望著我們漸遠的背影,但當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在哪裡?我們怎樣以「愛」回應呢?讓我們緊記父母或長輩親人,無論是物質、心靈、及陪伴時間上的需要。
在現實中,我們每一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沒有人會希望自己體弱多病,在床上動彈不得,要別人扶助才可以飲食或轉身。讓我們垂顧軟弱的長者,因為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2015年07月12日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 (張苑心宣教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你在15歲時有夢想嗎?你在18歲成年時,你最想做的是甚麼?你在20歲時多是憂慮,還是盼望?你在25歲找到你的理想事業嗎?你在30歲時你的人生目標是甚麼?你找到上帝在你身上的召命嗎?回看過去人生,你有沒有遺憾?
  15歲的亞特蘭大少年韓哲克(Zach Hunter),他人生的目標是廢除奴隸制度,他發起成立美國知名「零錢,零捆鎖」(Loose Change to Loosen Chains)解救奴隸學生運動,他是全球慈善活動「奇異改變」慈善基金(Amazing Change)學生代言人,在全球販賣人口的問題上引起不同人士關注。
  18歲的香港少年黃之鋒,自小患有讀寫障礙,在父母教育下,經大量閱讀改善讀寫能力,在中二時逐漸趕上他人。他現為「學民思潮」召集人,2012年帶領學生反對政府推行國民教育。隨後他更被《時代雜誌》選為當年25名最具影響力少年之一。
  「中國神學研究院」是在40多年前由4位就讀於美國費城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20多歲學生,回應上主的異象,建立一所本色化、福音信仰、不分宗派、訓練大學畢業生的神學院,培養教會的人才,服事中國的教會,把福音傳遍各地。
  本會多位牧者也是在20多至30歲便獻身踏上全時間事奉之路,慶幸我也是在20多歲成為牧者,服事上帝,過去多年讓主塑造,讓我得著豐盛的生命。「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一段少年團契常用的團訓,也是提醒著我不可忽視年青人的力量,從以上例子我們看到他們的影響力。
  今日教會牧養青少年的模式是多元化,有不同型式的營會、組長導師訓練課程、豐富的音樂敬拜等。與此同時,青少年成長也較昔日複雜,他們需要從小面對學習的競爭和挑戰、工作的要求及進修的壓力、經濟收入不足應付生活的需要,以及他們正身處在香港社會的紛爭、矛盾與撕裂,甚至道德敗壞、是非顛倒的社會中。去年在香港發生的雨傘運動,年青人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他們為著香港的未來作出行動,在教會中,我們如何陪伴他們成長?
  面對時代的挑戰,是非顛倒的社會,無論我們是甚麼年紀,也必須關心年輕一代的需要。當香港是我們的家,教會是我們的家,就讓我們為著下一代守護這個家,願我們一起努力。
  年青人,未來教會及香港的建立,是由你們來承擔承傳,好好裝備自己,為主多走一步!


2015年07月5日 
堅守信仰 自強不息 (盧偉旗牧師) 
香港主日 
第27期 

今天香港正面對政制改革的挑戰。政府施政失效,社會民怨沸騰,香港經濟受著外圍因素的影響嚴重,股市失控,貧富懸殊,樓價繼續瘋狂颷升,社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爭議。此外,教育制度多年改革但也不知誰是贏家;青年人受著成長、前途、文化及政治極大的衝擊,感到迷惘、無奈和憤怒;青黃不接,世代思維之差異越發顯明,我們該何去何從?

撒母耳記下一章1、17-27節,這段舊約經課乃大衛記念掃羅和約拿單的哀歌(弓歌)。當中三次提到「大英雄竟然仆倒!」(19節、25節、27節)掃羅曾為著權力、慾望、嫉妒、爭競等事情令他的生命最終一敗塗地。今天很多人也像昔日掃羅王一樣不斷在追逐權勢地位,常以為靠人力定能得勝,以為自己的謀算能取代上帝的法則和旨意,以致人們很易被權力金錢、自私享樂、貪婪操控、嫉妒爭競等事情所蒙蔽。最終導致政治、經濟、民生、教育、環保各方面不斷扭曲和畸形的發展,社會看似不斷發展,香港人的幸福感卻越發低落。我們要小心警醒,無論是個人、家庭及社會層面,若由權力、金錢、享樂、操控慾、貪婪、爭競所製造出來之「大英雄」幻象,最終是會仆倒的!今天,社會畸形扭曲的發展與人類根深蒂固的罪性不無關係。

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當用信仰的眼光和價值觀去面對身處的社會挑戰,深信只有上帝才是掌管天地萬有的主宰。一方面,我們當謙卑承認自己的限制和軟弱,學習過謙遜簡樸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要對上帝的公義和掌權有信心,深信他仍坐著為王,我們的價值、力量和盼望全在乎他。正如使徒行傳教導我們:「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徒十七28)

作為上帝子民,我們知道我們生命的主權誰屬。我們只管每天堅守信念,勇敢活出福音真義,向不公義的事情有勇氣說「不」!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實踐聖經教導我們作主門徒的使命;無懼困難挑戰,以仁愛正直的心每天倚靠上帝的慈愛與恩典去生活。這種原則性主導的價值觀是上帝所喜悅的。正如羅馬書十二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願主使用我們祝福香港,為主作鹽作光!


2015年06月28日 
在生命轉折中與主相遇 (鄧其偉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5主日 
第26期 

人總會面對不同的際遇和挑戰,就像宗教領袖葉魯(睚魯)的獨生女兒,一個年輕活潑的少女,受著寵愛和照顧,承傳著父蔭而有名、有勢、有力,預備進入人生新的階段,按當時文化,十二歲是將屆成年,準備訂親結婚,她卻生命受到威脅,病得快要死了。
  當耶穌前去葉魯家的途中,出現另一位無名、無分、無財的女子,她沒有面對死亡威脅,卻遇上長期病患的煎熬,經血不止十二年,按舊約的律例不能參與宗教聚會和公開活動,病患不單令她身心受困擾,更令她陷入一貧如洗的境況。
  同樣是十二年的歲月,一個是十二年每日的病患艱難,一個是十二年美好的成長面臨中斷危機。十二年時間可從嬰孩成長為中學生,也可由中學生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工作;十二年來有弟兄姊妹完成了四色門徒課程,或是持續參與盟約門徒獲得整套十二個盟約門徒徽章;十二年有人會經歷兩次癌症而逝世,亦可以是成功研發特效藥物的時間。
  我們從耶穌對人的回應,見到面臨人生轉折時,只要有微小的信心去投靠主耶穌,就會經歷從主而來豐盛的恩典。耶穌即使在人群中被擁擠著,仍敏銳人心的需要,了解人生命的期盼,他樂意施恩幫助,停下以看似嚴格的方式使那隱藏的女子露面,令她公開得著主耶穌醫治的保證,聽到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當葉魯驚聞女兒已死時,主耶穌也給他保證說:「你要信不要怕。」隨後他就親見耶穌叫女兒重新有活力地起來走動。
  今天港人為不同的轉折而擔憂恐懼,有為子女升讀小學而苦苦張羅;有怕香港競爭力下降,將淪為二線城市;亦有見十二年來立法會分別否決了廿三條立法和政改方案,而憂心香港的未來。我們面對時代的轉折和挑戰時,要以信心領受從主耶穌而來的幫助。
  會祖衛斯理約翰離世前給議員威伯福斯的信,今天仍能給我們同樣堅實的鼓勵:「親愛的,除非上帝將你舉起,如同無懼世界敵擋的先賢,我看不出你如何能持續那份反抗可憎的英國宗教和醜惡人性的能耐,如何得以繼續堅持這份榮耀的志業?除非上帝在這一件事情上將你舉起,你會在人和惡魔的敵對下導致身心疲憊而崩潰。但當上帝站在你這一邊時,誰能敵擋?他們比上帝還要強嗎?為善不倦啊!以上帝之名征戰吧!以上帝的力量征戰吧!直到奴隸制度在上帝的面前潰散,直到最低下的人可見到陽光為止!……願那在年輕時帶領你的上帝,在各事上繼續增賜你力量。」


2015年06月21日 
靠主恩迎挑戰 (陳靜茹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5期 

“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深得主日學小孩子的喜愛,而成人卻容易無意識地將其看為童話故事。
  其實這個“童話故事”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也需要像大衛那樣,靠上主的恩典,迎接生命當中各樣的挑戰。為小孩子尋找合適的學校、得到發揮自己恩賜的工作、尋覓配偶組建家庭、到異地適應新生活、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每樣挑戰臨到我們面前時,都像巨人歌利亞一樣,震懾我們、擋住前路,彷彿無法誇勝。
  以色列軍隊面對巨人歌利亞,第一個反應是“驚惶,非常害怕”(撒上17:11),甚至在他面前逃跑(撒上17:24)。對挑戰的恐懼驚惶,已經讓擅長排兵佈陣的以色列軍隊陣腳大亂,失去平時具有的士氣與戰鬥力。面對挑戰,最大的攔阻不一定在於這個挑戰本身有多艱巨,而在於我們在挑戰面前已經喪失膽量、士氣與信心,從而逃避挑戰,沒有嘗試過、盡力過,就不戰而敗。
  唯有大衛逆流而上,熱衷地走上戰場,不是因為他擁有能與巨人歌利亞匹敵的體格,不是因為他擁有比歌利亞更精銳的武器裝備,而是因為他有單純的信心,知道耶和華的軍隊一定會獲勝。正如大衛自己所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矛,但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戰爭全在乎耶和華。”(撒上17:45-47)
  為何大衛能有如此單純的信心?因為他曾在過往的挑戰當中,經歷過上主拯救的恩典。大衛拚死從獅子和熊口中救回羔羊時,是耶和華救他脫離獅子和熊的爪。所以他相信,耶和華必救他脫離巨人歌利亞的手。
  大衛稱耶和華為“永生上帝”(撒上17:26)living God!沒錯,我們的上帝是活生生的上帝,不被困在約櫃當中,不安坐在人手所造的殿宇當中,等待人手去服侍,而是時刻守護在他所愛的子民身邊,隨行隨在。在昔日大衛的戰場上,在今天我們面對挑戰的時候,上主都在我們當中,給我們施恩加力,作我們的堅固保障。
  在力量懸殊的對決中,耶和華使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是為了“使全地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上帝”(撒上17:46)。今天,當我們面對挑戰、要接受“不可能的任務”時,也可以把焦點從自己的不濟轉向上主的榮耀,讓旁觀者看到上主的恩典如何使我們在挑戰中獲勝。這恩典的印記也能激發後人,在以後遇到的挑戰當中,懂得仰賴上主的恩典。


2015年06月14日 
蒙揀選展潛能 (邢福增義務教士) 
神學主日 
第24期 

任何組織與運動的延續,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異象與使命、委身的領袖與成員、不虞匱乏的資源、與時俱進的策略等。基督教──不論是教會組織,或是以上帝國為名的天國運動──的承傳,也是如此。

自耶穌基督升天後,傳揚天國福音的運動便由門徒在地上展開。我們可見父──子──門徒的承傳關係。子從父領受使命,子在完成使命後,又將責任交託門徒。然而,門徒的表現根本無法與子比擬。政治學關於權力承繼的理論,指專制政治強人在指定接班人時,會選擇能力稍遜者,目的是要突顯自己的偉大與正確。當然,這並非主耶穌的考慮;但他並沒選擇餘地,他很清楚門徒的本相。因此,子特別差派聖靈作保惠師。初期教會歷史既是聖靈引導的聖靈行傳,也是無法擺脫自身限制及時代盲點的使徒行傳。

一直以來,神學教育的逼切性從未被質疑,但不論那種神學教育模式,均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張力。教育工作像耶穌以撒種來比喻上帝國(可四26)般,需要澆灌與栽種,同時也要看種子與土壤的質素等因素的配合。能否結果子,結多少倍的果子,根本無法控制。那種大躍進式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浮跨,根本是揠苗助長,而企圖藉教育工程來倒模生產標準化工人,也有違教育理念。

人才的培育也會出現始料不及情況。如果連耶和華也曾遺憾膏立掃羅(撒上十五35),那神學教育遇到類似情況,雖難免令人感到痛心,但卻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在撒種比喻中,種子不盡落在好土,仍有路旁、石頭地、荊棘的可能(可四13-20)。

蒙召接受神學裝備的信徒,必須面對以上的挑戰。迎向牧職之路需要更大勇敢與信心。既承認自己並不完美,隨時接受基督的審判,但仍持守那份被基督所激勵的愛,立志作新人,不為自己而活,乃是為死而復活的主而活(林後五6-17)的心志。

至今我們仍不明白,主耶穌為何將建立教會(基督的身體)的重責,交予不濟的門徒。教會歷史清楚證明,跟從基督的人也是經常犯錯的,但卻同時見證著三一上主對教會的保守與帥領。


2015年06月7日 
為國家祈甚麼禱? (余恩明牧師) 
中國主日  
第23期 

在「中國主日」要為國家祈禱,你會想起那幾方面?國家富強、經濟增長、民生改善,還是其他方面呢?又可有想過教會訂立的「中國主日」為何不是在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十月一日,而是在六月份第一個主日呢?
  一九八九年春天,北京的學生悼念他們認為廉潔卻因病去世的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之後他們以罷課、靜坐和絶食等,希望能夠和國家領導人會談,表達對社會貪污腐敗等情況之不滿。學生(後來也有不少北京以外其他省市的市民加入)的行動,最終在六月四日凌晨由人民解放軍武力清場下結束,死傷人數無法知道。這場中國領導人口中的「動亂」,在二十六年後的今天,仍未得到平反;當年有參與這運動,甚至失去生命的學生和市民,今天仍被視為暴徒;他們的家人不能追究責任,也不容自由地悼念死去的親屬。「中國主日」就明確表示我們沒有否定「中國人」這個身分,並且肯定和紀念在這場運動中付出和犧牲的中國人民;也盼望有一天,這場運動可以得到正確的評價,中國人可以得享真正的平安、民主和自由。這是「中國主日」的目的。
  當然,隨着國家經濟日漸強大,在國際政治舞台地位吃重,不少人認為應該放下歷史包袱往前看,中央(經濟)好,地方也會好,香港沒有內地的蔭庇,就沒有發展空間。也有人指出,香港自去年佔領運動發生後,「六四」的意義在改變,新一代受着不同的啟蒙,大學生組織相繼退出過往悼念「六四」的活動,用自己的方法表達訴求。
  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如何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市民的身分,在這個「沒有大台、只有群眾」的時空下,去為國家福祉付出一點?保羅勸勉以弗所信徒在當代要作光明子女時,有這樣的教導:「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5:15-16)從八九走來,滄海桑田,時移勢易,但保羅的教誨今天仍然鏗鏘有力,在邪惡紛亂的世代中,像晨鐘暮鼓叫我們警醒覺悟,指路明燈般引領我們走當行的路,不致迷失。信徒要作智慧人,智慧人不求聰明才智,只求明白上主的旨意,在充斥着罪惡與不公義的世界中能專注、鍥而不捨、勇敢地持守天國的價值,追求公義,又懂得審時度勢,善用每個機會踐行天國在人間的使命。在「中國主日」,當我們為國家祈禱時,也應包括公義降臨、民主法治、人權自由等價值。


2015年05月31日 
我愛我主教會 (范建邦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我愛我主教會,主靈與人同居,救贖之主,親流寶血,建設清潔基礎。」這是我們都頗為熟悉的一首古老聖詩,即使在今時今日唱出仍是很有意義﹗
  建造房屋的第一步是地基工程,建立教會同樣要思考將教會建造在怎樣的根基上。使徒保羅清楚地指出:「那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3:10-11)因此,當我們唱頌「我愛我主教會」之時,就要時常反省:我們是否真正將教會的根基建立在耶穌基督身上呢?
  我們愛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因為她正是建立在基督的公義、憐憫及慈愛的真理之上。回想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香港循道公會與衛理公會的牧長及信徒領袖經過近二十年努力不懈的磋商,終於打破各種隔閡,克服重重困難,於一九七五年將兩個分別來自英國及美國差會背景的教會聯合在一起,成為香港教會合一運動的美好見證。
  四十年來,香港社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香港從輕工業為主的經濟實體,飛躍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還有,香港從英國殖民地回歸中國,成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在這期間,我們雖然經歷了八二年「中英談判」、八九年「六四」事件、九七年香港回歸、「金融海嘯」、「反廿三條」、「反國教」及去年「雨傘運動」等眾多風浪,但本會依然堅信耶穌基督是教會的根基,履行上帝賜予我們的使命,持守「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的信念,堅持以「宣教、教育、服務」三結合的宗旨,為香港市民服務,宣揚「上帝愛世人」的福音。
  然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我們要承擔的責任就更加重大。據邢福增博士的查考,在本會九龍堂落成不久,黎伯廉牧師返英前曾語重心長地對本會第一任會長黃作牧師說:「經過幾年時間的建造,九龍堂已經落成,我已經完成建堂的責任,但你要記得,建立一間教會比建築一間禮拜堂困難得多,以後這個責任就交給你了。」
  是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已在四十年前成立了,但是建立教會的道路仍然很漫長。上帝已將建立教會的責任交託給我們每一個教牧及信徒,盼望我們都愛我們的鄰舍,愛我們的肢體,更愛我們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並且同心合意建立我們屬靈的家,就是基督的教會,使上帝得榮耀﹗


2015年05月24日 
世世代代的更新復興 (余煥群會吏) 
衞斯理主日 
第21期 

初世紀五旬節的復興
  在第一世紀時,一班猶太門徒關心主何時來復興以色列國?主耶穌聲稱關於在何時復興以色列國,他也不知道,唯有天父知道!雖看似沒有回答,但卻宣告聖靈快要降臨在門徒身上,使他們得著能力作見證。(徒一:6-8)
  主耶穌所宣講的是上帝國度的管治,即將透過門徒去實踐體現。藉著聖靈的能力降臨在門徒身上,也透過他們所組成的教會群體,帶著聖靈的能力,帶著傳信息的使命到萬邦作見證。教會在主耶穌再來之前,要將上帝國度的管治,由耶路撒冷,猶太全地,直擴展到地極。意味他的門徒都要領受這個使命,透過宣講和生命為主作見證,藉此也復興以色列國。
  門徒復興以色列國的方式,就是帶著聖靈的能力作見證,而他們作見證的方式就是帶著能力去宣講。當五旬節當日,聖靈就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就說起別國的方言,講述上帝的大作為。然後被聖靈充滿的彼得站起來宣講使人悔改得蒙赦罪的救恩信息,即帶來三千人的悔改,帶來生命的轉化。(徒二:4, 11, 14, 38, 41)

十八世紀會祖的復興
  十八世紀時,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經歷了在北美洲宣教工作的困難,回程乘船時遇上風浪的挑戰,也認識到自己對上帝恩典信心的不足。經過長時間的尋覓、禱告,終於在一七三八年五月二十四日,即二百七十七年前的今天晚上,他在倫敦阿爾德門大街一間禮拜堂聚會中經歷聖靈的臨在,心靈感受到從上帝而來的大愛,心裡異樣溫暖。隨之而來他的生命得到更新。本著世界為我牧區的大公精神,推動聖潔的復興運動,在短短五十多年間,在英、美各地建立了超過十萬會友的循道衞理宗教會。

熱切禱告等候今世代的復興
  今天主再來的時候更加逼近了,我們也在面對社會中不公義的權勢、撕裂的關係,受壓制的生命和受綑綁的心靈。我們當認識到自身的信心和能力都不足時,就應記得第一世紀的信徒,如何遵從耶穌基督的吩咐,在我們的「耶路撒冷」——本地本鄉,就是身處的地區堂會中同心聚集,恆切禱告,等候聖靈降臨。求聖靈首先復興我們的生命,賜予我們作見證(包括宣講和行動)的能力,使我們在這世代,參與上帝在教會、社區、香港城市、國內同胞心靈重建和社會轉化的工作,積極迎接上帝國度的來臨。


2015年05月17日 
在世作見證 (譚兆麟宣教師) 
基督升天後主日 
第20期 

如果說:「為主作見證,是每一個蒙召基督徒的責任。」相信大家都不會反對。不過,我們今日想要為主作見證時,可能都會碰到不少困難。或許我們先要回答兩個問題:我們應在甚麼地方作主見證?還有就是,我們應該作怎樣的見證?
  今日我們聽到很多人對基督徒的批評,就是指責我們表裏不一:在教會參與聚會或事奉時很積極,很熱心,但是一旦步出教會之後卻是叧一回事。可能我們都忘記了基督徒的使命是要在世上作主見證,「世上」所指的當然不單單是指在教會或信徒群體內,而是指我們身處的任何地方,同時亦包括我們的家庭、我們的職場、我們的課室,還有我們所屬的其他群體等等。
  正如使徒行傳所說,使徒是要作基督復活的見證(徒1:22)。經文中所指的「作」,不單只是向其他人「說」基督已經復活,還代表著行動和犠牲。在使徒時代,為基督的復活作見證是要付上沉重代價的,他們並不容於當時的猶太人和羅馬人的社會,更隨時有可能會惹上殺身之禍。事實上,「殉道者」的英文「Martyr」正是源自希臘文的「見證人」——「Martys」一字。即使到了今日,世界上仍然有不少基督徒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為基督作見證而付上自己的生命。故此,作見證往往是要配合行動,而且是要付代價的。
  在今日的香港,當我們說要為基督作見證,同樣不只是吿訴對方基督已經復活,還要透過行動,包括對社會上弱勢人士的關懷、對社會的不公義發聲。讓他們看到基督的受死和復活,不只是為基督徒,也是為世上所有的人,是和他們有關係的。而我們因著相信基督的復活,生命已得到改變,並且願意把這一份基督的愛藉著行動跟其他人分享。
  願復活的主耶穌基督賜我們力量與勇氣,能勇於在世上作主的見證。讓更多的人藉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體會基督為世人捨身的大愛。


2015年05月10日 
你我盡心愛家人 同心合意歷主恩 (李英偉會吏)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甚麼叫做「基督化家庭」呢?台福神學院教授蘇文隆牧師曾寫到「這不是在家裡攞聖經、詩歌書、掛個【基督是我家的主】的牌子,或很多聖經章節,播放基督教音樂,這些雖好,有助增長基督化家庭的氣氛,但這並不表示就是基督化的家庭」。他認為基督化家庭「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種「持續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因此,去實踐這種生活方式,就是要在我們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問「究竟耶穌在這件事的看法是怎樣呢?」例如耶穌喜歡我們的夫妻關係是如何呢?婆媳之間的關係如何?我們教養子女的方法如何?我們的工作與家庭的生活平衡如何?我們跟父母長輩的關係如何?那麼,「基督化家庭」不單是已婚人士的使命,而是每一個屬主的人都要踐行的目標,因為基本上每人都有自己的家。
家庭對每一個信徒的重要性,就在於它的三項功能:第一,家庭是人密切互助的地方;第二,家庭能培養人品格的地方;第三,家庭更是能榮耀上帝,當我們的家是為著基督,家就能成為體驗上帝的喜樂平安、見證上帝的地方,是令人羨慕的家庭。一個北美有關宗教信仰與家庭的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宗教信仰的塑造,比學校、宗教團體、專家等更重要。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個長達35年的追蹤調查,對象為300個家庭,肯定證明父母與子女關係對信仰傳承的影響,而當中特別以父親的影響更為關鍵。
「基督化家庭主日」正是要向整個群體傳遞以上所論述的意義和重要性。若要使這個信息不是只停留在「每年一次的口號」,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的胡志偉牧師指出,教會就必須有明確的家庭牧養信念。家庭牧養事工的果效,不在於活動的吸引力,應重新放在父母怎樣好好傳承信仰予下一代,認定父母是家中的小牧人,父母要持守其屬靈位份,教會和牧者的角色,不是代替父母來提供宗教教育,而是要裝備每位信徒父母做好父母的職事,特別是0-12歲的孩子父母。因此,教會要關心就是如「新婚的弟兄姊妹,能否適應家庭生活?」「有了初生嬰兒的,怎樣做好父母角色?」「孩子入幼稚園了,父母怎樣帶領家庭崇拜?」「家中有長者,成年信徒怎樣支援照顧?」「家庭牧養乃是使每個家庭得力,甚至單親家庭與單身人士,學習於不同人生階段內與主同行,活出福音,見證信仰」。
讓我們都藉這個主日,重新反省自己在家庭和教會生活裡如何能真正活出「基督化家庭」。


2015年05月3日 
進入社會,承擔使命 (簡祺標牧師) 
復活期第五主日 
第18期 

今年正是本會慶祝一九七五年循道公會與衞理公會聯合四十周年。由蘊釀至聯合已經花上不少功夫,再由初步聯合至到全面聯合,又再用上五年時間完成。合併行為在商業機構都是經常出現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實力、精簡架構、去弱留強、資源共享等等。

本會聯合的目的又是甚麼呢?是否有別於其他機構組織呢?其實,「聯合」本身就是彼此相愛的行動,就是實踐合一的美好見證。「聯合」不是單指內部組織的重整,更重要的乃是要承擔使命為方向。因此,在一九八零年總議會提出要以「三結合」的理念推行宣教牧養、學校教育、社會服務三方面,並以宣教為主導。

路加記載耶穌剛被聖靈引到曠野接受魔鬼四十天的試探後,就回到加利利傳道。緊接着,路加就記載耶穌到達他自己長大的地方拿撒勒,在安息日他進入會堂並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節作為其宣教使命宣言。「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悦納人的禧年。」(路4:18-19)主耶穌清楚申明其宣教使命乃是由主所發動的,不是他自己的。宣教使命的對象肯定是貧窮人,耶穌所理解的貧窮不單指物質,也指心靈的。耶穌親身直接地走進人群裡,並向身心靈貧乏的人宣告上帝權能的彰顯、光輝的照耀,和國度的降臨,使他們得釋放、得看見、得自由。主耶穌所到之處都帶給人安慰和盼望。這就是好消息,就是福音。

面對香港社會的種種問題,包括政府管治危機、貧富懸殊,生活壓力日益加增,人際關係疏離及心靈貧乏空虛等等。本會實在需要在各方面作好準備,以承擔上帝託付我們重大的使命。

本會各堂雖然身處不同的社區,是否努力進入社區,接觸人群,實踐使命?我們自己雖然身處於人群中,是否努力進入那些身心靈貧乏的人的生命裡,宣告上帝的權能和悦納呢?盼望本會今年慶祝「聯合四十」是要我們重申立志委身上帝的差遣與託付,就是進入社會,承擔使命。


2015年04月26日 
好牧人的呼籲 (梁麗蓮會吏) 
基層主日 
第17期 

聖經中以牧者來比喻上帝,表達出牧者對羊群的關愛,見於詩篇23篇大衛的詩。而新約中主耶穌更以「好牧人」自我宣稱,表達出他鮮明的形象,「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進一步闡明,這位牧者不單關愛他的群羊,更願意為愛群羊的緣故犧牲性命。

福音書中一幅好牧人愛群羊的圖畫……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太9:35-36

好牧人心繫羊群,總是到處尋找困苦無助的人,憐憫他們,給予適切具體的支援。

每年基層主日都提醒我們關心社會中貧困有需要的人,你看見嗎?今天仍然有百多萬人活在貧窮之中,難以想像在今天的香港竟然一個月也沒有能力買一次牛肉吃!雖然將於五月一日上調最低工資至每小時為$32.5,但仍然是趕不上租金與生活物價的加幅。這是公道嗎?

看見需要甚多,復活主發出呼籲:於是他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7-38

你聽見了嗎?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認識牠們,牠們也跟從我。」約10:27

感謝主尋找了我們進入他的羊圈裡得享主愛,經歷生命的更新與救贖。羊圈外還有很多困苦流離的羊群,未嘗主恩的滋味,主的心牽掛,他甚願我們這群早已得享主救恩的人,能以他的眼光去看,能以他的憐憫心腸來回應。


2015年04月19日 
從約翰衛斯理論「聖潔」 (李富豪宣教師) 
復活期第3主日 
第16期 

我們是中國人?抑或是香港人?社會氣氛正漸漸壁壘般分明這兩種身份;彷彿不能共融似的。面對如斯處境,基督信仰的貢獻之一,是要人類復和。我們作為基督徒,又豈能不在壁壘分明之地提倡復和呢?復和不一定能達至融合,但卻能騰出空間給香港人、中國人兩種身份;給本土、大中華兩種文化有對話的可能。葉菁華教授指出:要復和前須認錯。[1]教授說得不錯,因此要復和,談何容易?但我不氣餒,因為這正是福音可以為人帶來祝福的地方。

本週教會崇拜的主題是「聖潔自守,作主兒女」。不錯,只有當人追求聖潔,才能察覺自己的不配;才會認錯,才能道歉;才能在自己的立場上,聆聽他人,開拓其他的可能性。可是怎樣才算是聖潔?

約翰衛斯理論「聖潔」的話是這樣:1733年1月1日,約翰衛斯理在牛津聖瑪麗教堂以「從心的割禮」為題講道。他說道:「人的心靈是會習慣性地追求著聖潔,而『聖潔』和『被赦免身心靈的罪』是分不開的。換言之,一個追求聖潔的人,本著聖經赦罪和拯救的恩典,會被賦予某些耶穌基督的德性,這德性讓人思想最終改變,達到完全的地步。」[2]不錯,在約翰衛斯理看來,「聖潔」是先本於上帝主動施恩拯救的恩典;當人被稱義的恩典拯救之後,人就可以擁有某些德性,從而達到聖潔完全的地步。此德性就是一顆單純的心(Pure & Simple)。單純的心就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務求做到心靈正直。追求聖潔,單純的心態必不可少。這是約翰衛斯理從天主教神學家費訥隆(François Fénelon)學過來的。只有心態單純,我們人生的意義,才不是為自己的利益時刻搬弄權術,是是非非。只有心態單純,我們才會如小孩子般接受自己的不配,才會認錯,才能道歉;才能在自己的立場上,聆聽他人,開拓其他的可能性。放下自我盤算,持守單純的心態,正是約翰衛斯理的聖潔路。

今天香港時刻嚴峻,敵我分明;我們是循道衛理人,有沒有警醒以單純為心,看見自己的不完美,在壁壘當中,騰出空間謀求復和的可能呢?今天香港時刻嚴峻,敵我分明;我們是循道衛理人,單純的心態,會是我們在如此處境中吶喊的價值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曹嘉聰,‘後佔領時代的信仰探索’,於時代論壇週報,1433期,15/2/2015,第二頁。
[2] Cited in Olson, Mark K., John Wesley’s A Plain Account of Christian Perfection, London: Wesleyan Methodist Book Room, vol. 1, 2005, p.30-31.


2015年04月12日 
重新啟航,活出主愛 (曾美娟宣教師) 
復活期第2主日 
第15期 

「有你,我生命不一樣,有你,我生命再燃亮,有你,我不害怕困難,有你,我有滿足的喜樂……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

以上是基恩敬拜詩歌《親眼看見你》的歌詞部分內容,當我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歌,信主的經歷重現腦海,就如昨天發生的事,因為上帝的愛,更新了我的人生,因為上帝的愛,使我勇於接受自己的軟弱,重新啟航甘願為主而改變,努力活出有愛的生命。

當生命遇見復活的主,未必每個人也感到開心,因為信靠一位未曾親眼看見的上帝,只從聖經的記載認識耶穌曾為我們的罪釘十字架並且復活,確實需要勇氣和面對很多人性問題。復活的主是否真的再回來與我們相遇?他會否失約?就如復活的耶穌出現在馬利亞面前的時候,馬利亞以為他是管園子的人(約20:15),她顯然認不出復活的耶穌,要等到耶穌叫他「馬利亞」,她才從聲音中辨認出是復活的耶穌基督。當主耶穌向門徒顯現的時候,也需要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並把手和肋旁給門徒看,門徒要親自看見和觸摸耶穌被釘的身體就喜樂了。(約20:19-20)

然而,多馬的反應非常人性化和真實「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我的指頭探入那釘痕,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絕不信。」(約20:25)耶穌已經預知多馬的反應和質疑,因為接受他的復活需要時間消化,而耶穌確實知道我們的本相,因此,他要直接向多馬說話,才能夠釋去多馬心裡的疑慮,最後多馬能夠真誠的宣稱「我的主!我的上帝!」(約20:28)

當我們面對信仰的考驗,你曾否也懷疑主耶穌真的與你同在?有甚麼說話你想與耶穌直接對話,好讓你能夠持守所信,讓復活主的大能繼續在你生命感動你,讓別人從你身上看到主的作為。

透過復活的耶穌親自向婦女和門徒顯現,說明耶穌會親自向我們每一位說話,不是人找到復活的耶穌,而是復活的耶穌親自顯現在人的面前,並讓人經歷他復活的大能,你相信嗎?


2015年04月5日 
我們事奉一位復活的主 (劉麗詩牧師) 
復活主日 
第14期 

哈利路亞,耶穌已復活!

「我奉一位復活主,他今在世活著。……基督,耶穌,今天仍然活著!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我要傳揚,救恩臨到萬民!你問我怎知主活著?因主活在我心。」

以上是詩歌《主活著》(He Lives)的歌詞。詞曲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克利,是牧師,也是知名的聖樂家。有一次,阿爾弗雷德在主領佈道會後,有個年輕真誠的猶太學生問:「我為什麼要崇拜一個死去的猶太人?」阿爾弗雷德堅定地回答:「我信奉的不是死去的猶太人,而是永遠活著的耶穌。祂活著!祂就在這裡,耶穌基督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我和千千萬萬人的生活經歷和無數的見證可以證明。」到最後,這個年輕人終於接受主耶穌為救主。耶穌永遠活著,這份確信深深激動著阿爾弗雷德的心。於是他走到鋼琴,邊彈邊唱,將心中的感動化為《主活著》。

何等奇妙,我們事奉的主是從死人中復活的真神。聖經明言: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必成為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2:21

我們是潔淨的,救贖主已為我們還清罪債。靠著耶穌,我們能棄絕罪惡和世俗,能成就各樣的善事。「非勢力、非才能,主說:乃靠我的靈成事。」(詩歌《靠我靈成事》)面對前路,不論是個人或社會,我們對復活主的信仰才是關鍵。過去的成功無法成為我們明天的保證,同樣迷失挫敗亦不能摧毀我們的未來。祈求主警惕我們,萬不可自滿!我們怎可憑藉自己的力量來成就大事呢?復活主的旨意才是我們將來。願我們深切祈求,屈膝在主前謙卑自省,求能認清自身真實的處境,誠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處身於大是大非的時代,我們能否繼續上進、勇往前行?無力和恐懼的感覺確能癱瘓了行善的動力,但我們內心的熱情卻被耶穌基督不死的大愛再次燃點。

耶穌基督是主!世界不能定義我們是誰?命運也不能主宰我們的明天。只有復活的主、永活的上帝,祂才是改寫世界的終極力量。在慶讚基督復活的大日子裡,我們要再次宣告:讓上帝成為上帝(Let God be God),讓自己成為永活上帝手中的器皿。


2015年03月29日 
讚美和平之君 (梁玉萍宣教師) 
棕樹主日 
第13期 

一個內地電視特輯,邀請了幾位名人爸爸跟其可愛幼兒女們,進行親子奇妙之旅。其間他們要住進民宿,房間非常的簡陋及骯髒、又有昆蟲,房間的簡陋與他們心中的期望落差太大,幼兒們便放聲大哭……失望地向爸爸喊著要返屋企。

部份教會在棕樹主日的崇拜前,會預備棕樹枝派給參與崇拜的會眾,他們手拿著棕樹枝揮舞,隨著敬拜隊歌聲帶領下唱頌詩歌「和撒那」……在聖堂外走進聖堂,重演昔日猶太人歡迎耶穌基督的來臨。今天,當我們再思這個情境時,我們又期待一位怎樣的耶穌介入我們的生命?

從以賽亞書50章4至9節,這段經文被稱為其中一首「僕人之歌」,描述僕人的形象: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主耶和華開啟我的耳朵……主耶和華必幫助我……誰能定我有罪呢?」先知預言上帝僕人的形象是順服、謙卑、仁愛、公義的進入世界。而腓立比書二章也描述耶穌本有上帝的形象,取了奴僕的形象。同樣地順服、謙卑的且死在十字架上的進入世界。

馬可福音11章1至11節記載逾越節快將開始,猶太人就從各省各地區來到耶路撒冷,參與這一週的慶典,記念上帝曾領他們的祖先離開埃及,人群中有許多人都聽聞和遇見耶穌,都期待他到聖殿去。

耶穌不是以好戰君王的形象,騎著戰馬或戰車到來,就像先知所預言,謙和地騎著驢駒,他是公義和平的君王進入耶路撒冷(撒迦利亞書9章9節),耶穌知道曾聽他教導的人,他們各自回家時,把彌賽亞的信息傳遍各處各地。群眾呼喊 “和散那”是對的,卻遠離真義。當時群眾喊著意思是大衛之國,他們知道先知的預言,卻不明白耶穌的福音。今天我們對主呼喊會否又是犯上同樣的毛病嗎? 我們雖然未嘗親眼看到耶穌進城場面,但我們相信耶穌已經復活和升天,只要我們尋求他,親近他,他就必與我們同在,隨時隨地幫助和引領。他非國家君王,而是普世君王,他賜我們平安和喜樂,為世界帶來和平及希望的福音,他稱為「和平之君」,配得全地來敬拜和讚美。


2015年03月22日 
從受苦基督學習順從 (杜敏玲宣教師)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2期 

在一個高舉自由的世代談順從,總讓人感到不是味兒;但在一個高舉基督的信仰群體不談順從,更不是味兒。

基督徒就是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沒有順從,門徒就成不了門徒。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其著作《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中,曾提出「唯有相信的人才是順從,也唯有順從的人才相信」。他這說法對當時高舉「唯獨恩典」或「唯獨信心」的人帶來相當的震撼,以為在信心以外,還有附加條件。然而,他並不是要否定因信稱義,而是指出順從是回應主耶穌呼召的實際行動,是所有相信的人所作的第一步,這就是作門徒的條件和起點。但現代社會的人往往將順從理解為沒主見、被牽著走、妥協、或屈服等,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寧要自主不要順從。有如此不同理解,在現代社會作主門徒無疑是很大的挑戰。

希伯來書五章八節提醒我們,基督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這學習和順從並不作難。 基督面向十字架的苦杯,他並不隱藏或否定其中的苦:他心裡憂愁,甚至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上帝。但他沒有選擇讓步、妥協或屈服;相反,他以忍耐、順服來承載這苦難。受苦基督的順從表達出一種帶來生命的能力,是源於對上帝的信靠,而作出這種自願、「為他」的行動。

要學效受苦基督的順從,我們需要有面對社會挑戰的勇氣,因順從不是為了逃避衝突,而是為了對呼召者作出負責任的回應行動。基督徒能順從,不是仗賴我們的理性、原則、良知、自由、或道德,而是我們願意放下自我,以順從回應上帝的呼召,與他契合。這實在需要倚靠這位期望我們以勇敢行動作回應的上帝。否則,順從是可能被惡者所利用,而做成對他者的傷害,成為不負責任的魯莽行動。

活在世上,人總不能倖免於難。但受苦的基督為你、為我承受苦難,成為我們的勇氣,在這充滿挑戰的世代,能不向惡者妥協,並勇敢地選擇順從,站在受苦的基督旁,與基督一同分擔。

願我們透過大齋節期的操練,再次順從基督的呼召,與基督一同受苦,進到世界「為他」而活。


2015年03月15日 
因信稱義 (馮苑蘭宣教師) 
大齋節第4主日 
第11期 

你屬靈生命健康嗎?健康的屬靈生命是常檢視自己,遠離罪,與上帝有好關係的生命。生命遠離上帝會有甚麼後果?民數記21章4-5節記載了以色列民在曠野中行走時,因環境惡劣,沒水沒糧,便心中煩躁,向上帝和摩西發怨言。他們每當遇到困境,便忘記上帝在他們中間行過的神蹟,忘記了上帝是怎樣的上帝,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於是上帝懲罰他們,徹回他的保護,讓火蛇進入咬死他們很多人。這叫我們知道要警惕,千萬不要與上帝為敵,上帝的手稍稍縮回,我們便不能站立!我們要認清誰是真正的敵人,因撒但會化作我們的朋友,以世界種種來吸引人,使人放縱私慾,又以社會道德下降的標準來作陷阱,將罪合理化,令人麻木,人在這光景中,如何才能醒悟呢?

以弗所書2章3節說我們生來就是該受懲罰的人,我們本來都是罪人,與上帝關係隔離,這是我們本來的光景。上帝很知道人的景況,人犯罪主要是破碎了上帝的心,要重圓這破碎的心,不是靠做些甚麼作補贖,而是用愛。上帝先以愛去感化人,你認識這是怎樣的愛嗎?試想想,如果一個母親懷孕時已知胎兒不健康,會將他生下來嗎?有人會選擇放棄,因為知道若生下來,帶來的“麻煩”會很多!我們不是“麻煩人”嗎?上帝早已知道世人會悖逆他、得罪他、不認他,但他仍創造了人,願意承擔我們的一切,甚至願意為得罪他的人而犧牲,這就是愛,愛將我們麻木了的生命甦醒過來。昔日以色列民與上帝重建關係是望那銅蛇,他們一望而活;今日我們與上帝重建關係便要仰望為我們掛上了十字架的耶穌。

上帝愛世人,但不是人人都愛上帝,因人不想承認自己是罪人,如果我們還在罪中受苦,那不是上帝徹回愛的保護,而是我們超過了他的界線,使自己陷在危險景況中。相信人人都想健康,病威脅著人的健康,對人來說是個壞消息,不想接受有病這回事。但我們從另一角度看,惟有知道有病才會去求醫治,且越早知道,能治癒機會越高及治療時間越短,故也可算是個好消息啊!福音這好消息就是約翰福音3章16節說的信耶穌便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永生不是指肉身活到百歲,若活著不健康,即使活到千歲又如何?永生重點是與主同在且有喜樂的生命,今日我們若因信耶穌而有喜樂,便已是進入了永生。願我們都接受這好消息,以愛作回應。


2015年03月8日 
自信的女人 (何慧儀牧師) 
婦女主日 
第10期 

藝人鄭欣宜在社交網站透露她的心聲,表示從小到大外界只關心她的體重,於是她積極減肥,獲得外界掌聲及讚揚。她以為成功減肥後,自己充滿信心,實質是令自己墮入深淵,以為自信跟體重對立,磅數愈少,自信愈多。她因而失去自己,生活並不快樂。反省過後,她體會女人真正的美麗不是來自外表,而是來自內心的自信。

歷來中外婦女 多因文化及意識的緣故,在自我價值及自信心的事上不斷掙扎,作為基督徒婦女,我們除了可透過各種途徑、更可透過信仰建立自信,在此我只強調兩個重點:
1.確信自己被愛
婦女的自我價值,常因文化、社會或宗教等因素而被忽略甚至被否定。很多時候,婦女在婚姻、家庭、社會上,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獲得肯定和愛護。就是很多基督徒婦女在信主以後,仍不感到被愛,也覺得自己不配接受愛。聖經清楚地說,上帝無條件的愛,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而顯明(羅馬書五8)。這告訴我們是一個事實,婦女不用付出重價來換取愛。確信上帝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可以叫婦女的生命改變,建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從而變得自信。
2.尊重個人獨特之處
自信的婦女不會常跟別人作比較。在上帝的創造心意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並且在世上有著無可取代的位置。一個婦女無論如何溫柔美麗、才華出眾,身邊總有比她優秀的婦女。與別人比較只會落入自高自傲或自憐自卑的境地,不但阻礙婦女活出其應有的上帝形象,更叫人中了魔鬼的詭計,掉進嫉妒埋怨或輕視別人的軟弱裡。自信的婦女能夠接受自己的限制,也能欣賞自己的長處;能肯定個人獨特性,也尊重別人有其獨特的氣質和性格。並且能夠慷慨地運用個人的恩賜才幹,積極又謙卑地分享美麗生命,讓別人領受上帝所賜的福氣。

一個婦女所以能夠自信,不是因為外表、學歷、成就或追求者眾,而是因著我們能夠建立從上帝而來的正確自我形象。盼望每位姊妹都能成為自信的婦女。阿們。


2015年03月1日 
上帝的約使萬國得福 (盧龍光牧師) 
大齋節第2主日 
第9期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在於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與受造物的人建立約的關係,他是被造者的上帝,被造者是他的子民。

這個約的芻形起源於上帝的創造,這本來理所當然的約,上帝卻賦予人有自由去接納或拒絕。而這個原始的約,發展為挪亞與上帝之約(創9:1-13)、亞伯拉罕之約(創15:17-21;17:1-8)和摩西在西奈山上之約(出19:3-6;20:1-17)。

在歷史的發展中,以色列人不斷破壞這約,不遵守約所訂的誡命,並且視生命之約的誡命,只是硬化的石版上的規條,着重的是文字、字眼,而非精意(羅3:29;7:6),更忽略了上帝的約是寫在心版上。上帝並非要廢掉舊約,乃是要更新他與以色列家和猶太家的約(耶31:31-34)。

當以色列人經歷了國家分裂,南國及北國先後被滅,猶太人被擄,以色列族經歷了上帝的審判而被離散的過程,但同時也經歷了拯救、回歸及重整的過程,真正的以色列已非歷史中只強調血緣文化,政治的群體,已是強調與上帝立約的信仰群體,而這個也是回歸到上帝在創造時,在洪水審判之後,在與亞伯拉罕和摩西立約時的原始群體,單以上帝的恩典被揀選,以上帝的信實為凝聚的基礎,在上帝的恩約中遵守上帝律法為日常生活的準則而形成的信仰群體。但強調血緣的猶太人卻在歷史的苦難中成為一個更內向和排外的群體,在各種的災難中積聚了仇恨,為生存而掙扎中視其他民族為敵人,所有外邦人都被排斥在上帝子民以外,除非他們按照律法要求的行為,如割禮、守食物的條例和守節日等成為猶太人。

這是罪惡權勢操控的結果!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宣告天國的福音,呼喚他們悔改回歸上帝的統治,教導他們人不是為律法而生,而律法是為人而有,不要本末倒置,結果耶穌被憎恨,被釘在十字架上!自願受死去打破罪惡的權柄,打破人與上帝和人與人之間的阻隔,勝過死亡的生命為全人類帶來生命的正確方向和道路,保羅宣告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的福音,使我們藉着上帝的恩典和信實,將生命和耶穌基督聯合,不再只是猶太人,而是全世界的人,也就是外邦人都可以成為上帝的子民,在主的約內合而為一。

這不是一個新的道理,但猶太人、不同的族群,甚至不少基督徒都繼續排斥這道理!自以為優越、自義、自我為中心,排斥非我族類,外人,各式各樣的異見分子等!在今天,無論是在世界政治,香港社會,家庭和教會中,繼續發生!但在創世之約和亞伯拉罕之約中早已明確指出,上帝要使萬國得福,要包容所有人都得到上帝的賜福是上帝的心意和應許!

願我們成為上帝的僕人,使上帝的旨意成就在我們中間!


2015年02月22日 
上帝的羔羊 (黃蘊真宣教師) 
大齋節第1主日 
第8期 

踏入羊年,周圍以喜氣洋洋、三羊開泰等應節的吉祥語互相祝賀。羊生性溫馴,善良優雅,在中國文化中,「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古時「羊」與「祥」是相通的,「善」、「美」、「義」、「養」等字皆以「羊」部造字,其本義也均與「羊」有關,顯示羊的美德。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執贄》中,把儒家的核心精華「仁」、「義」、「禮」,都賦予到羊的身上:「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即羊有角卻不攻擊其他動物,表現出君子的仁德;面對被捕或宰殺厄運,不鳴叫和啼哭,像個為義犧牲的勇士;小羊在母羊餵飼時會下跪,仿如知禮懂孝之子女。可見傳統中國文化中對「羊」的美德之肯定及嚮往。

然而,環顧現今的社會,猶如挪亞時代,人心與社會「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紛爭、詭詐、毒恨,又是毀謗的、說人壞話的、怨恨上帝的、侮辱人的、狂傲的、自誇的、製造是非的、忤逆父母的、頑梗不化的、言而無信的、無情無義的、不憐憫人的。」(羅1:29-31)。上帝記念彩虹之約,不再以洪水毀滅大地,而是賜下救恩,改變人心。

因此,對基督徒來說,這段時期提及「羊」,有另一層深刻的意義,因為這段時期是教會重要節期—「大齋期」的開始,亦有教會稱此為「預苦期」,信徒以四十天的讀經、禱告、默想與禁食來反思生命、悔改自省和學習克己。我們在這時期會多安靜,思念耶穌基督的受苦犧牲,祂是「上帝的羔羊」,除去我們罪的主。「他被欺壓受苦,卻不開口;他像羔羊被牽去宰殺,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以賽亞書53:7)。這位默默忍受煎熬的「羔羊」,是為我們的罪而受苦,帶來我們救贖的盼望:「因為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領你們到上帝面前。」(彼得前書3:18上)。我們罪人怎能成為義呢?中文的「義」字實有奧妙之處,就是「羊」在這個不義的「我」之上,這樣,我便成為「義」。上帝的羔羊以祂的寶血遮蓋我,使我得稱為義。

讓我們透過大齋期的省察,紀念為我們釘十架的羔羊主耶穌,進入悔改與更新的生命,重尋「羊」所象徵之美善。


2015年02月15日 
社會關懷——本宗不可缺少的屬靈傳統 (林崇智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7期 

循道衞理宗教會沒有訂立「自己」的信條,她只將聖公會的「39信條」修訂為本宗的「25信條」。與正確的信仰(Orthodoxy)比較,正確的行動(Orthopraxy)更蒙上帝悅納。美國聯合衞理公會承傳本宗關心社會傳統,以訂立社會原則(Social Principles)來表達關注社會公義,對涉及信仰原則的社會事件,表達關注和立埸,如在18世紀時,本宗明確地反對奴隸制度和貿易、走私、酗酒及對囚犯的殘酷虐待,鼓勵信徒在社會為公義發聲。
  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指出本宗的教義就是「愛」,對上帝和對全人類的愛。他認為上帝興起循道衞理會有一個特別目的,就是要成就「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太11:5下)的應許。所以他不單特別着重馬太福音25章,以我們對窮人的態度和行動作為我們信仰真偽的標準。他同時認為向窮人傳福音,是跟隨耶穌一個最明顯不過的要求,因為耶穌是一位處處向窮人行善的主。
  為此,他的一生是不斷地去尋找探訪窮人,與窮人一起生活,好體會他們的艱難和需要,讓窮人的困境改變自己偏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加自己愛人和憐憫人的心。當衞斯理約翰與窮人長期生活後,這特別經驗引導他發展出能配合窮人需要的眾多服務,除探監、探病、派發救濟品外,他更設立濟貧援助金和短期免息貸款,開辦免費診所藥房,提供臨時工作,設立窮人之家給孤兒寡婦居住,開辦貧民學校,印刷大量平價書籍解決文盲問題。
  在他事奉的後期,他愈來愈體會到偏袒富有人士的不公義社會政策和制度,令窮人百上加斤,帶來嚴重社會問題。他大聲地說:「在敵人面前對基督耶穌作出最尊貴的認信,就是反對社會中不公義,不合乎上帝心意的事」。為此,他印傳單,在報章投稿,甚至在街頭外和禮拜堂內講道,揭發社會的不義,為窮人發聲。他公開反對不合理稅制和引致嚴重通脹和失業的政策,他要求給予工人最低工資及對地主作租金管制,他離世前所寫最後的一封信,便是推動廢除當時社會普遍地認可的奴隸制度。
  感謝上主興起本會,讓宣揚仁愛,關心公義,與貧困者同行,成為本會豐富的屬靈傳統。願我們不負上帝所託,活出個人和社會的聖潔生命。


2015年02月8日 
尊主為大 ( 李蕙玲宣教師) 
基督顯現後第5主日 
第6期 

保羅遇見主後,生命一百八十度反轉,他不再自以為是,反而尊主為大,為傳福音的緣故多受苦難。明顯地,他的尊嚴和價值、生存的意義和目標,都不再由他自己或身旁的人來定義,而是單單由上帝來定義;一切以上帝為準則和依歸。亦不再以任何人或事物或經歷為榮為樂,而是單單以上帝為榮為樂。
保羅尊主為大到一個地步,就是生命的主權已經不由自主地、欣然地、滿足地被基督掌舵,心靈中每個空間都被主充滿。不單單是理性頭腦的認識,更是感情意志全人的委身。怪不得保羅對傳廣基督福音的信息如此執著,如此徹底,更絲毫沒有叨上帝的光:「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耀的。」(林前9:16)。相反若果不傳,或是心態上不是甘心樂意就有禍了,保羅說:「責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7) 因為他認為耶穌已經呼召了自己,所以保羅別無選擇,因此他傳福音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功勞。
「尊主為大」就是誠心誠意邀請上帝作上帝。不是讓上帝只留在崇拜、小組聚會中,而是接受上帝在自己生命的管治,尊上帝為主為王。以至在生活中具體地流露基督的真實:
一.藉著上帝流露在家庭裡,就是以上帝為一家之主,致力與家人互相尊重、彼此相愛,建立基督化家庭。
二.藉著上帝流露在教會裡,就是高舉上帝的旨意,藉聖道聖禮的培育,認識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恩賜,彼此配搭,互相服事,見證基督大愛。
三. 藉著上帝流露在社會裡,就是靠聖靈竭力追求上帝的公義和平,讓被遺棄遺忘的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適切的照顧。
保羅在林前九章19-22節,表達到他面對怎樣的人就成為怎樣的人,讓我想到耶穌基督豈不是同樣以生命接觸生命?他本是榮耀的君王,是拯救世人的主,但他甘願捨尊降貴來到世間,道成肉身成為凡人,自我限制,為要與人同等,使福音又真又活地進入人群中。
傳福音不只限於三福、四律、五色珠。對保羅言而,因著尊主為大,傳福音是自然流露的生命。願意我們的人生亦像保羅一樣,因著尊主為大,使我們一天比一天更像基督,與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


2015年02月1日 
教會是合一見證 (陳德昌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我為作主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寛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弗4:1-3)
今年就是由香港循道公會與香港衛理公會聯合成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四十週年的日子。現時教會有堂會廿五間;中、小學及幼稚幼兒園三十一間,社會服務機構五間;這都是上帝的賜福和同工會友共同努力,竭力實踐合一的成果。
從牧長的分享中,昔日循道公會與衛理公會的聯合,是徹底的聯合,教產財務、人事編制都全部開放,以建立起真正的「聯合教會」。這種徹底的聯合,實不容易。
近年來,上帝賜給我們不少栽培課程和「聯合」事工,例:三神、門徒、以馬忤斯、盟約門徒、信仰分享運動、啟發課程、荊火、歷奇、少青「生命好友營」及組長培訓…,都為我們帶來更新的動力和不同堂會間的交流分享,美好的合一見證。進而有之,這些事工和課程也有機會與其他宗派和教會分享,在基督裡更多的聯繫和交流,促進了宗派間的合一。
聯合教會成立至今同工人手仍經常是「十個樽,七個蓋」,但在長牧的帶領下,同工都竭力地站穩崗位,彼此配搭,同心合意,分擔了總議會及堂會在宣教牧養、學校教育、社會服務的責任。今天宣教同工團隊逾百人;大家仍竭力與信徒領袖通力合作,委身事奉,發揮「信徒皆祭司」的教導和信念,以至能擔起教會聖工重責。團隊在總會以至堂會層面皆秉承傳統,注重配搭溝通、委身承擔,致力成為合一的事奉團隊,也是我們的特色。
近年香港經歷了不少風雨起伏:無論是政治政制的爭拗、經濟低迷不景、沙士流感衝擊、社會族群間的關係緊張、對立至撕裂…,我們一直敢於回應社會的挑戰和需要,對社會出現爭議的課題事件都願意作出回應;也因應未來需要曾為堂所進行重修、重建,當中涉及的財力投入金額是數以億計。但最令我們欣慰和感動的就是無論工程大小,總以「循道衛理是一家」的合一信念去開展完成:信望堂、神愛堂、救主堂、亞斯理堂的重修、觀塘堂購堂,以至最近啟動的重建國際禮拜堂暨總議會大樓計劃,我們都以「全部為你」的合一精神同心參與建造。帶給我們有美好的經歷和見證。
筆者提出上述的「成果」,並不是以為已經得著了、完全了。而是互勉持守上主給我們恩典與機遇,繼續以合一的心努力,向著標竿直跑。祈願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信徒繼續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在這撕裂的世代作美好的見證,完成上主所交託給我們的召命。阿們。


2015年01月25日 
傳道新機遇 (劉家華宣教師) 
基督顯現後第3主日 
第4期 

二0一四年的香港社會可以說是充滿危機,面對關係撕裂的一年,不論在社會、民生議題上都出現了不少分歧與衝突,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也變得脆弱不堪。然而,有「危」自然也有新的「機」遇。在新一年的開始,作為基督信徒的我們,更需要仰望主耶穌,在當下實踐福音的大能,成為真正宣講福音的傳道者。馬可福音一章十七節中,主耶穌呼召門徒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這句呼召,提醒我們今天基督信仰重要的地方。

「來跟從我」,當中重要的是呼召我們與他建立親密的關係。在這個親密關係之中,主耶穌身體力行地向我們展現何謂愛、犧牲、謙卑、公義與憐憫等生命的重要素質,當中除了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讓我們看見作為跟從耶穌的人,應當關心今天香港社會的需要及缺乏,教我們要在這個城市堅持與實踐信仰的方向。此外,「來跟從我」也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關係的重要性。主耶穌重視我們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甚,他在十字架上犧牲自己拯救我們,他的行動表示對我們的重視,鼓勵我們要珍惜眼前人,不要隨便破壞或撕裂彼此的關係。

另一方面,主耶穌說:「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今天不少人正處於迷失與失望之中,我們能否抓緊這個機遇,將喜樂、盼望與安慰的信息與他們分享呢?耶穌呼召門徒時,他們正做著每天的工作,在他們沒有想過的時候,也沒有作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向他們作出改變一生的呼召。這提醒我們,傳福音不一定需要特定的時間與場合,反而是我們有否善用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單純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分享上主在我們生命的作為,就如哥林多前書九章二十三節的提醒「凡我所做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共享這福音的好處。」

盼望在新一年的開始,我們願意學效耶穌基督,主動走進人群之中,邀請我們的家人、朋友認識這位生命的主,在生活中展現信望愛的生命 ,在多變的世代中,掌握傳道的新機遇,努力為主作鹽作光,回應上帝的呼召。阿們。


2015年01月18日 
合而為一 (王澤堂牧師) 
合一主日 
第3期 

在修讀神學時,無論是讀中世紀或近代的教會史,都遇到不能避免的頭痛問題,就是看到在歷史發展中的基督宗教或宗派演變圖表,就像八陣圖一樣叫人眼花撩亂。或許主耶穌早已料到分裂和紛爭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在他的分離禱告的最後一段中(約十七:20-26),「合而為一」共出現四次,一次是父和子的合一,三次是指信他的人(即日後的教會)的合而為一,明顯地,這就是他的心願!
  然而「合一」並非「統一」,更非「唯一」!在追求合一的路上,我們接納差異,容讓多元,並且互相尊重大家的不同,更應避免互相攻擊。本會的已故長牧周郁晞牧師,在八十年代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追求合一包括:
1. 實踐同屬一家的精神:教會應破除門戶之見,成為大公的教會;
2. 同宣告全人的福音:既著重個人的得救,又看重社會的關懷和公義;
3. 同心服侍人群:與上帝同工,促進人性化的社會。
  今年是本會聯合四十週年的日子,當年的循道公會和衛理公會,縱然面對體制、禮儀、財務等的種種差異,卻仍能排除萬難,達致聯合教會的成果;而在服務市民大眾和神學教育的範疇,本會在過去歲月亦留下美好的見證,和不同宗派教會攜手合作,如興建基督教聯合醫院、籌辦荃灣合一社會服務中心、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等。一直以來,本會亦十分支持本港的跨宗派基督教聯合組織,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香港聖經公會等;可見追求合一是我們教會的優良傳統,我們亦一直實踐主耶穌的吩咐!
  然而,踏入二0一五年,我們卻面對新時代對「合一」的挑戰,基於不同的政見或對信仰的領受,當我們面對人際間和弟兄姊妹中的矛盾和對立時,我們又有沒有這份求同存異的情操,能夠彼此尊重、真誠了解,以實踐主耶穌的教導?願主耶穌道成肉身的美好榜樣,就是拆毀上帝和人中間的分隔,達致人與上帝、及人與人的復和,也讓我們拆毀彼此中間的牆,成就和平與合一。「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既在十字架上消滅了冤仇,就藉這十字架使雙方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弗二:14-16)


2015年01月11日 
承擔新使命 (劉建良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無論是教會或個人,新年都會有新的事工計劃和個人成長目標,期望一年之始,重新振作,能完成主的託付和使命,更榮神益人。但如何才能完成目標,承擔使命,其實未必是單單訂立新計劃就能做到,關鍵在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如何,祂在我們生活中處於甚麼位置。聖經從來沒有記載使徒保羅的「事工計劃」,能令他事事順利,反而他曾至少兩次分享到基督有何重要,影響他一直忠心事主,他說:
(1)「總要讓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為我活著就是基督」(腓1:20-21)
(2)「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

在前段經文,保羅定意讓人從他的行事為人、待人接物中看到耶穌基督;基督在他的生命中是被「放大」的,別人能從他身上清楚看見基督的恩典、公義、慈愛和救贖,能感受到他是為基督而活的。後段經文說明保羅致力在生活中將基督為主(Lord)、為王的順服生命活出來,他否定自我,對付自己的軟弱,謙卑地追隨基督,不是他、而是主掌管他的生命。保羅就是要裡外一致地榮耀基督,透過自己的生活將基督傳開,被人所認識;以基督為中心,以祂為生活中的主角!

今天,我們很容易只著重周詳而有規模的事工計劃,並訂定偉大的「屬靈」目標,而忽略了個人與基督的關係。假如我們著重是與主的關係、而不是計劃;假如我們把基督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甚麼的籌算,才是真正主的使命和託付的關鍵。

但願我們今年的生活,能將基督信仰活潑地在生活中展示出來,每一天都將基督「放大」於人前,讓人能從我們身上清楚看見基督、認識基督。


2015年01月4日 
基督是教會的主 (林津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一般人說起「教會」,都只想到一個地方或建築物,而我們在使徒信經中宣認「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時,當中的「大公(Catholic)」就是指「教會」其實是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信徒群體,即歷世歷代中不同地域的每一位信徒都是「教會」中的一分子。至於「神聖(Holy)」就是指「教會」是屬上帝的,聖經中形容到基督是教會的頭,而教會則是基督的身子。我們若從「基督是教會的主」這個角度去看「教會」的時候,我們便應該有以下的幾個反思:

首先,「教會」存在的目的是榮耀主,今天我們各地方教會所做的,究竟有多少真的是為主而作?有多少只是為人而作?又有多少是為我們自己而作呢?當然每一件事工都未必能夠很清楚地劃分,但這卻是我們需要時刻反思的問題。

第二,「教會」雖然是屬於主,但她並不是主,所以她不是完美無瑕的,但既然基督無論如何還是「教會」的主,那麼當我們看到她的軟弱時,我們是否應該指責她、離棄她?還是應該幫助她、改善她呢?

第三,「教會」需要我們的參與,但結果卻在主的手中,今日當我們為「教會」的事工做到筋疲力竭、甚至疲倦灰心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嘗試將重擔與主分擔?以信心去接受他的安排,相信他已悅納我們的勞苦,並仰望他在前面的引領。

最後,但願我們每一位信徒都能夠重視「教會」,她是主在地上所設立、並看為極寶貴的,沒有任何一個信徒能在與「教會」抽離的情況下活出主所喜悅的生命,破壞「教會」合一的信徒更是主所不能容的,唯有當我們在「教會」中一起敬拜、禱告、相交、學習、奉獻、服事……我們才能成為主真實的門徒,在世上蒙主更大的賜福,同時也成為主更大的榮耀和世人更大的祝福。